机器学习之聚类算法/Bisecting K-Means算法

来源:互联网 发布:上市公司数据分析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4 18:37

前面文章机器学习之聚类算法——K-Means算法分享了K-Means算法,文章最后总结了其缺点及解决方法。如下:

1)首先,K-Means算法只能找到局部最优的聚类,而不是全局最优的聚类。而且算法的结果非常依赖于初始随机选择的聚类中心的位置。我们通过多次运行算法,使用不同的随机生成的聚类中心点运行算法,然后对各自结果C通过evaluate(C)函数进行评估,选择多次结果中evaluate(C)值最小的那一个。

2)关于初始k值选择的问题。首先的想法是,从一个起始值开始,到一个最大值,每一个值运行k-means算法聚类,通过一个评价函数计算出最好的一次聚类结果,这个k就是最优的k。然而,k越大,聚类中心越多,显然每个观测点距离其中心的距离的平方和会越小,这在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

3)关于性能问题。原始的算法,每一次迭代都要计算每一个观测点与所有聚类中心的距离。有没有方法能够提高效率呢?是有的,可以使用k-d tree或者ball tree这种数据结构来提高算法的效率。特定条件下,对于一定区域内的观测点,无需遍历每一个观测点,就可以把这个区域内所有的点放到距离最近的一个聚类中去。


经典的k均值聚类有很大的缺点就是很容易收敛到局部最优,而没有考虑全局的最小化,影响聚类性能,为了避免这种局部最优,有前辈提出了Bisecting k-Means算法(也叫二分K-均值算法)。

对于Bisecting k-Means算法,这里选择一种全局最小值的度量方法,SSE(sum of squared error)SSE越小,所有的节点距离它们的中心点越近。


算法原理:开始时只有一个聚类,然后将其分割为两个聚类,分割之后根据SSE最小化原则从所有聚类中选择一个聚类继续进行分割,直到聚类个数达到K。


选择哪一个簇进行划分取决于是否可以最大程度降低SSE的值。上述基于SSE的划分过程不断重复,直到得到用户指定的簇数目为止。


以上隐含着一个原则是:

因为聚类的误差平方和能够衡量聚类性能,该值越小表示数据点月接近于它们的质心,聚类效果就越好。所以我们就需要对误差平方和最大的簇进行再一次的划分,因为误差平方和越大,表示该簇聚类越不好,越有可能是多个簇被当成一个簇了,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个簇进行划分。


关于二分K-means的优点《Machine Learning in Action》说的是能够克服K-means收敛于局部最小,但是想了一下感觉这个并不能保证收敛到全局最优值(而且后面运行代码结果也会出现不太好的情况,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个证据)

通过查阅一些资料和总结,二分K-means聚类的优点有:

  • 二分K均值算法可以加速K-means算法的执行速度,因为它的相似度计算少了

  • 不受初始化问题的影响,因为这里不存在随机点的选取,且每一步都保证了误差最小。

所以说这个算法也并不能够保证完全不受K的影响一定归到全局最小,只是相对较优,并且还有了一定的速度提升。理解有偏差欢迎指正。


伪代码如下:

Start with all the points in one clusterWhile the number of clusters is less than k     for every clustermeasure total errorperform k-means clustering with k=2 on the given clustermeasure total error after k-means has split the cluster in two    choose the cluster split that gives the lowest error and commit this split


里面主要用到了函数

biKmeans(dataSet, k, distMeas=distEclud)

实现了二分算法,大致的思路是:

1.初始化全部点的质心,并建立所需要的数据存储结构
2.对每一个簇尝试二分(最开始就是一个簇),选出最好的
3.更新各个簇的元素个数


biKmeans的代码实现如下:(《机器学习实战》中提供了该代码)

def biKmeans(dataSet, k, distMeas=distEclud):

    m = shape(dataSet)[0]

    clusterAssment = mat(zeros((m,2)))#记录簇分配的结果及误差

    centroid0 = mean(dataSet, axis=0).tolist()[0]#计算整个数据集的质心

    centList =[centroid0] #create a list with one centroid

    for j in range(m):#计算初始聚类点与其他点的距离

        clusterAssment[j,1] = distMeas(mat(centroid0), dataSet[j,:])**2

    while (len(centList) < k):

        lowestSSE = inf

        for i in range(len(centList)):#尝试划分每一簇

            ptsInCurrCluster = dataSet[nonzero(clusterAssment[:,0].A==i)[0],:]#get the data points currently in cluster i

            centroidMat, splitClustAss = kMeans(ptsInCurrCluster, 2, distMeas)#对这个簇运行一个KMeans算法,k=2

            sseSplit = sum(splitClustAss[:,1])#compare the SSE to the currrent minimum

            sseNotSplit = sum(clusterAssment[nonzero(clusterAssment[:,0].A!=i)[0],1])

            print "sseSplit, and notSplit: ",sseSplit,sseNotSplit

            if (sseSplit + sseNotSplit) < lowestSSE:##划分后更好的话

                bestCentToSplit = i

                bestNewCents = centroidMat

                bestClustAss = splitClustAss.copy()

                lowestSSE = sseSplit + sseNotSplit

        bestClustAss[nonzero(bestClustAss[:,0].A == 1)[0],0] = len(centList) #更新簇的分配结果change 1 to 3,4, or whatever

        bestClustAss[nonzero(bestClustAss[:,0].A == 0)[0],0] = bestCentToSplit

        print 'the bestCentToSplit is: ',bestCentToSplit

        print 'the len of bestClustAss is: ', len(bestClustAss)

        centList[bestCentToSplit] = bestNewCents[0,:].tolist()[0]#replace a centroid with two best centroids 

        centList.append(bestNewCents[1,:].tolist()[0])

        clusterAssment[nonzero(clusterAssment[:,0].A == bestCentToSplit)[0],:]= bestClustAss#reassign new clusters, and SSE

    return mat(centList), clusterAssment

用了一些数据,测试效果如下:

测试效果还不错。

所以,对于书中的知识也需要辩证的去看,老话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啊。

对于大数据集,本文没有将K-Means与Bisecting k-Means算法作过对比,关于大数据集的效果无法下结论。


参考资料

Peter HARRINGTON.机器学习实战[M].李锐,李鹏,曲亚东,王斌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当你的才华撑不起你的野心时,只有静下心来好好学习~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