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与误区10

来源:互联网 发布:小米淘宝店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4:27

 世纪之战
能用一种语言流利交流的前提是用会这种语言思维这一概念,在国外老百姓
长期以来是普遍接受的,没有什么争论。但应该如何实现它,这个在专业领域
中的各学派 一直是斗得很厉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孰优孰劣逐渐也
就越来越明显,到了上个世纪末的最后几年,局势才比较明朗化。为大家介绍
一下,看人类对大家最 关心的问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另外“外语”和“第二语
言” 严格从学术上来说是有区别的。但在这里咱们不区那么细了,都叫外语甚
至语言好了。笔者分析国外关于语言学习的研究,是由几个主要领域从上至下
形成了一个完 整的“生物链”。我们从最上层看起。
1. 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istics
研究者主要是以人类语言能力 和现象的脑神经原理为研究重点的一些医学专
家和心理学家。他们的研究核心不是如何学外语,而是对人类大脑如何接收、
存储、加工和提取言语信息的具体实现机 制和对脑神经结构的影响做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和论著浩如烟海,中国近几年引进了一些资料,仅“Brain and
Language”一个原文期刊,北图就放了整两排的大书架。另外最近有人把“成
功学”范畴的“N.P.L”: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翻译为神经语言
学,很让人看着糊涂。有人为了区别,说你们搞语言的就改翻译成叫“语言神
经学”吧,“神经语言”掉个位置变成“语言神经”,别影响我们销售 NPL课程,
现在正火呢。唉,斯文扫地。)
2. 语言学
主要对语言本身的分析和研究。语言获得、语言掌握、言语生 成、言语理解和
语言教学的理论体系。他们依靠和参考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分析这些成果
对语言现象在实践层面的意义,在语言使用的范畴做科学实验,为近一 步的
语言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大家所关心的“学习方法”的理论层面,和这一个领
域中最多。)
3. 语言教育学
主要根据以上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教学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语言学的理
解,研究在语言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分析对
比教学效果,制定最佳语言教学的方案,教学模式等。(大家关心的“学习方法”
的实践层面在这里有。)
4. 语言产品设计者
主要根据以上三个层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客户需求和商业化模式,设计,制造
和推广出供学习者使用的各种产品。(这里面鱼龙混杂,硝烟滚滚。但无论本
人观点和喜好是什么,决定在此不对任何商家和产品做评论。我把判断工具交
给大家后,大家自己就会看明白了。)
以上四个领域的依存关系非常清楚,但相互之间的界限有时会模糊。有的专家
甚至跨越多个领域。整个链条系统非常庞大,几个领域之间常常出现断层,而
且经常头 上产生的变化传到尾巴上时,很多事都已事过境迁了。但无论如何,
头上发生的风吹草动,往往会给各个领域带来震荡。比如最近英国的神经语言
学家通过实验发 现,会用两种语言的人(指有双语思维能力的人),他们的大
脑聪明程度相对单一语言的人高,而且正是外语思维能力大幅度迅速地提高
了他们的聪明度。2005 年,BBC发布了Bilingual Boosts Brain Power的
报道,在语言学,教育学界同时掀起外语研究旋风。关于这一层的其他故事,
我们以后在找机会详谈,先进入第二层和第三层,否则真有同学跟我急 了。
语言学和语言教育紧密相连,各种方法论多出此门。在外语学习上,一个“语
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统治了世界数百年。一直到上世纪中
叶,也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语言学上开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
繁荣景象。如著名的 前面提到过的Lenneberg博士,也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
关键期理论的。很多著名的学习体系开始形成和推广,有的一直在今天看来还
有很多合理和可用的因 素。比较著名的学习方法非常简单地介绍如下:
Audio-Lingualism
先听录音,学生模仿和记忆,再逐渐单个句进行重复和替换,变换训练。(典型
的有了广播和录音机的直接产物。)
Cognitive-Code
还是很象语法-翻译法但已经开始进行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联系,交流能
力受到重视,但还是较偏重于学习甚至是语法学习。
The Direct Method
几个分支方法都在这一名下。老师通过使用外语例句来展示和讨论新语法内
容,学生从实例中猜测和讨论新出现的语法现象,并试图使用新学的结构实践
外语会话。老师回答问题并指出和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还比较偏重语法教
学。
The Natural Approach
教师用目标语言(即外语)授课,学生到可以用母语或外语提问。学生的错误不
再被指出和纠正,课堂更着重使用外语,但作业中语法练习仍很多。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
这是大家常听到的著名的“完全肢体反应法”,简称T.P.R。通过学生对外语指
令的听和猜,做出相映的身体反应。比如听到“Sit Down!”时要真的坐下。逐
渐难度开始增加,而且学生开始试着给出指令。母语翻译过程完全避免了,并
且大家是在观察和身体力行进行动作模仿地建立条件反 射。从直觉上我们就
发现了这种方法对建立外语思维一定是非常奏效。的确如此!所以该方法至
今仍在世界各地采用。但该法的局限性比较大,对教师的要求也高, 因为很多
指令做不好动作就难以领悟。而且实现思维的词汇量有限(抽象的东西没办法
做动作),一般500到800个左右,最多1000个。但已经是非常了不 起了。后
面我会再找机会详细讨论一下这一方法并给大家这几百个典型TPR词汇,到
时大家回去就可以开始自己或和朋友玩儿了。
Suggestopedia
这种形式是在一个融洽而轻松的气氛下,几乎只使用外语的课堂。老师的任务
是创造一个这样的环境,把复杂的外语对话“表演出来”让大家理解。对老师的
要求 相当高,但建立外语思维的效果相当明显。(如果你有一个外国朋友能天
天这样和你交流,那我一定不说跟老外交流效果差。泰国有所很知名的学校就
一直在这样教 语言,两个老师在课堂上表演,学生看着,都学得很快。哪天我
一定得去学上一段)。
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这几种方法除头两个外,越来越远离“语法-翻译”的传统,
从“学习记忆”向“交流应用”,逐渐向建立语言思维的方向发展。而在语言学研
究上,也同时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外语语言学流派,它就叫做
S.L.A.(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它的革命胜地是在美国。一场反
映新兴活跃学术思潮和保守的老牌英国的“语法-翻译法”传统礼教之冲突的世
界大战的硝烟,已经弥 漫在欧洲的上空和整个世界,一场“世纪之战”已无法
避免。
“学得”-“获得”之辩
什么是“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获得”,为什么说它与“学
得”不同?关键在“获得Acquisition”这个字上。“学得”派认为外语靠理性学
习,“获 得”派认为语言能力应该是下意识自然获得的,理性学习不正确,尤其
不能实现交流。这一字之争一直进行到今日。但此概念在进入中国时,居然被
学术界翻译成了 “第二语言习得”,恨得我经常口出恶言。啥叫“习”呀?子曰:
“学而时习之。” “习”不但是“学”,还是“反复练”。这简直完全违背了“自然获
得”的初衷。这两天一直在犹豫怎么能在此文中在谈到该理论的中文翻译时改
个名字,但又能让 专业人知道我在指什么就好。周末和母亲聊天,她建议我用
“悉”字。“获” 即“悉”嘛,而且和“习”谐音。妙啊!老太太七十多可真不糊涂。
在下就叫它“二语悉得论”了。老妈伟大!
“学得”和“获得”的交锋从表面上看是关于外语是“学习”Learn会的还是通过
自然“获得”Acquire实现的之争,但实质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美国 语言学家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在50年代中以“国际语法”首先掀起了革命,冲
击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再由语言学泰斗克拉申博士(Stephen
Krashen),在七、八十年代将SLA推上了顶峰。从此SLA所向披靡,在与传统
派的许多较量中节节获胜,根据地从美国传遍了欧洲和世界。传统势力对 老
克的仇恨和惧怕使他们用劲各种手段攻击博士本人,甚至反动同盟们还专门
建立了一个网站叫作Krashenburn.com。现在已做灰飞湮灭,剩下个别 遗
老遗少把它搬到了“个人空间”中保存,估都计欠费上不去了。
克拉申所创立的SLA,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语言学理论。尽管他的很多理论
至今存在一定争议,但它的先进性,合理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广泛得到认可
的。许 多目前先进的语言学成果,都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对他的语
言学理论的了解,会让我们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对掌握语言的实践有非常
重要的指导作 用。很遗憾,过去我们中国的同学们几乎很少有听到过他的名
字和理论的,甚至连有些外语教学工作者也没听说过他,以至于让许多“土棍”
出来混世,这不能不说 是我们长期闭门造车的恶果。克拉申的理论朴实无华,
深入浅出,初学者一点都不觉得深奥难读。在下到这里当然要介绍克氏的理
论。大家读懂后,已经可以成为半 个方法专家了,大家之前提出的一些问题,
看完就已经能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