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与误区11

来源:互联网 发布:小米淘宝店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0:12

 克氏理论
克拉申认为:简单来说,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
“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
的外 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
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
比听的能力 实现得晚。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
的。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五个假说不分先
后,但分量不同,下面 一一说明:
 Kamake兄找的这段文不错,在下一会儿就不客气有的句子从中摘些啦。
  除Kamake兄外,可能很多同学还不了解二语悉得理论.大家有必要认真理
解和思考.如果跳过不看而等着看后面在下总结一己之教学经验和一些语言学
习上的一些"技术",恐怕会本末倒置.下面继续....

1.悉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第一条途径是“语
言悉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
而 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
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
的了解和对 其语法概念的“掌握”。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
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克拉申甚至认为,如果给予
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他同时还认为,别人
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
注意。
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

顺序进行的。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悉得。克拉
申 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
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
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 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
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
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话语由“悉得”系统 产
生,经“学得”系统监检后成为“真言”而吐露出口。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
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前,也可能在其后。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语法规则如果不是悉得而
是背出来的,也用不上。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和写作中,语法的使用能提
高语言的准确性,为演讲或文章增添色彩。
这一条可以说是克拉申对语法知识的用处做出的最大让步。
4. 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悉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只有当悉得者接触到“可
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
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
解时,才能产生悉得。如果你的现有水平为 “i”,那么就要给你提供“i+1”水平
的输入。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悉得者能有足够
的理解输入时,就自动地提供了。克拉 申认为,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
言悉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按
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 是自然达到的,是不能直接教会的。
对输入假设的理解关键点就是comprehensible input “i+1”。+ 1 就是在
自己现有水平上加了“一点点”难度。换句话说,我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点点难
度才提高的。其实大家寻找的答案,最主要的出处就在这一条上。我们之前对
一系列误区的分析,很多都能从这一假设中找到依据。我们今后掌握的最重要
的技术就是不断自己创造这一条件。稍后我们详细说明。

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
的。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
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 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这一沉
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
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
5. 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
目的语了,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悉得语言
的速 度和质量。这些因素是:1)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
们的学习效果。2)性格。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
环境,自 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情感状态。在第二语言或
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同样,心情放松和感
觉舒适的学生在较 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
这一假设有点偏语言教学经验谈,它的重要性也常被忽视。(后来人们通过实
验发现,人在试图说外语而又说不出来时因焦虑而在脑部产生的电流,可以电
死一只老鼠,可见学外语时的焦虑程度之高。)
可理解输出 Comprehensible Output
后来语言学家又发现如果仅有输入条件而缺乏输出体系,学生就会听得懂但
说的能力差。广东话中有一句:“识听不识讲。”说的就是这一现象。于是斯韦恩
(Swain)在1985 年提出了“可理解输出理论”,即在输出时尝试做一些高出
他们目前水平的练习。因为输出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寻找合适的形式来
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当 他们碰到一些不知该如何表达其意思的困难
时,就会去努力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自己尝试总结一些新的规则,从
对方的反馈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比较稳固 的体系。
这一理论是对克氏理论体系的补充。本人认为到此,“二语悉得论”框架到此已
经比较完整了。
 前面这些讨论,一直是在学习语言方法的“战略”层面。大家最容易忽略“战
略”而急着进入“战术”层。而战术上的 偏差和错误可以弥补和纠正,战略上的
失误会导致全盘皆输。下面这句话是美国西点军校学员必须背诵的:“Every
Battle Is Won or Lost Before It Is Ever Fought.”大家仔细看一下,可
以感到自豪了。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家孙子的名言。
有了“二语悉得“的理论结构,就可以制定战术了。聪明的同学这时已经自己独
立做了,下面我帮大家搭个架子,并讲一些以往的经验和观察,大家可以共同
探讨。 对与学习者来说,可以按照制定出的战术具体实践,对于教学者而言,
要根据正确的理念设计课程和教学模式。我们先谈学习者的战术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