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与误区18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上的iphonese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9 13:40

 寻找人工替代品
  
如果能创造这些理想的“条件”,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时间大量节省,那么学
习外语绝对没有那么难,也不该那么难,更不应该把外语学习神秘化。
下面分析大家应如何寻找这样的理想系统。大家一定要明白道理才会选,所以
在下还是不能偷懒,要认真给大家分析,大家也不要嫌烦。
分析清了上面的问题,大家可以清晰几个问题:
1. 在自然外语环境下是否掌握外语快,跟具体是什么样的环境,提供给你的
是什么难度,什么内容,如何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帮助你理解不懂的东西决定
的。所以我 们已经学会不再简单地说“关键要有语言环境”,而是如何找到理
想有效的语言环境的问题。很明显,国外的自然语言环境,对第二阶段甚至第
三阶段的同学效率并 不高。(第四阶段的效率最高)
2. 除了“关键期”的区别外,儿童所处的自然母语语言环境,或者儿童是到了
国外后的自然外语环境,实际跟成人的语言环境非常不同。儿童的自然语言环
境实际上是比较多地符合我们上面提出的“理想”条件。

稍微分析一下儿童的语言环境:首先他们有Care-taker Speaker用简单的语
言,有耐心地指着实物同Baby讲话。“这是猫猫,猫猫。”(Comprehensible
Input i+1, where i=0)下次又见到猫,大人马上抱着baby跑过去,一边指
一边说:“看,猫猫。”婴儿的大脑原来一片空白,既没有对猫的认识,也没有
“猫”这个语音。但 经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后,“猫猫”这个声音是什么就掌握了。
当尝试说的时候,如果说对了大人会欣喜地给以鼓励(Affective filter),这一
正面刺激又强化条件反射。说错了不予鼓励,慢慢就弱化刺激。逐渐,语言能
力开始增长,care-taker speaker也随着提高自己的语言难度。成人之间的
成人语言对话对Baby来说,尽管他们在听,也有一点点其他作用,但在初期
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让 baby听新闻联播显然是无意义的)。设想如果不让
baby见到猫,仅用解释的方法,那他们永远也不明白什么是猫。盲童在掌握
语言时遇到的挑战可想而知, 家长们必须把猫抱来让他们触摸,他们只能通
过触觉和听觉构建“猫”的概念并把它和“猫”的词相联系,但他们的这种能力
是惊人的,反应出他们内心对了解世界 的强烈愿望。聋哑儿童遇到的挑战来
自另一面,他们可以观察到事物,但没办法建立与声音符号的联系。他们的办
法是使用手语,把事物的同某个手型代码建立联 系,建立特点同样符合正常
人的规律,同样也有关键期。所以家长们要对有这些障碍的孩子有格外的耐
心,抓紧时间帮助他们建立另一种符号进行的语言思维。语言 专家曾对海伦.
凯勒的特例进行过分析。在既无听力又无视力的情况下,如何建立语言能力?
分析结果是除了安.莎力文的格外耐心和海伦仍在关键期外,跟海伦并 非天生
盲聋有直接关系。即和在一岁之前,她对世界的观察和语言的接触有关。尽管
那时她还不会说话(Silent Period),但语言对她起的作用已经起了作用。关
于在这一时期起的这种神奇作用,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聊。
所以儿童到了国外,他们所处的环境也是和我们很不同的,比如幼儿园里的小
朋友们大家在一起做游戏,有大量的图象和肢体语言等等。而相反,成年人的
语言环 境,几乎是纯“对话”的环境,对话的内容和对话当时周围的情景大部
分情况是没有关联的。比如同样谈论猫,成年人不需要指着猫来交谈,大家随
便什么时候都可 以进行没有情景的纯对话(情景在对话者的脑子里,通过语
言符号的交换,实际是交换了头脑中的情景,比如他家那个可爱的猫长什么样
子,有什么行为等,你随着 听他的描述,展开想象,得到了他头脑中的描述的
情景还原)。
我们讨论上面这些的目的是:既然成人的语言环境不理想,而且儿童的语言环
境也是只有部分因素起作用(只是比成人多),那么理论上是可以“提纯”这些
自然环 境中起作用的因素,紧密地编辑在一起,让使用者高效率地建立语言
能力。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也就是我们上面层提到的各个研究层所努力的目
的。只是由于第四 层“语言产品设计者”普遍与上两层“语言教育学”和“语言
学”严重脱节,才造成大量的语言学习产品充满错误理念,直接影响使用者的
学习效果和速度。在中国 这一现象由于大家对掌握语言的基本理念认识过
底,这种脱节严重到了让人担忧的程度,出现很多拍脑门出来的“学习方法”。
加上大家比较着急,往往没搞清自己 的情况和如何学习,就急着去实践“一个
方法”,得出“就得背这个,就得练那个”的结论。而很多人尝试了各种方式收效
不高时,得出结论“学外语没办法,就是 要刻苦,多听、多读、多背、多练”的结
论,把是否练得有效完全放在一边,把学习外语搞得难了。(先不谈学语言,大
家都熟悉的健美。比如要训练增长肌肉。如 果是“越多举重物”越好,那应该搬
运工最健美。大家知道当然不是。应该是在“举适当重量的杠铃,每个动作
8-12次,做几组”的条件下效果最佳。重量选择 一般是刚好能举这12次的。
太轻了,多练多练多练,效果也差。太重,一次都举不起,完全无效。)

第二阶段“提纯后理想体系”应该的样子的简单描述:
这样一个系统,能在这一阶段语言难度下,由简单句组成的,对带有画面的故
事情节进行连续的语言描述。故事最好是连续的,情节和画面的设计,应该是
通过我们 的观察,现有语言成分的掌握,与实际生活经验的联系以及故事情
节的发展和上下文的关联,“预测”得出每句话的含义。下面详细分析具体的技
术环节。
看到一些同学在玩Rosetta,稍说几句:
  
   大家如果先去试玩儿一个完全不会的语言,玩一下就有体会了,会为它的
效果感到惊奇的,同时也开始觉得学外语不难了。明白了这一效果的道理,再
回去玩英文,就会更理解我们在做分析的分析,也会明白当理解了应该如何学
外语时,学习效率明显会提高。
  
  要开始学第二语言的同学,从这里开始是非常理想的。有一定基础的同学
当然会觉得容易。但要明白你们这时不是在学习新内容而是训练大脑。另外,
正版的画面质量和编排要比盗版的好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工模拟真实情景成为了可
能,甚至可以作到比真实场景的条件设计得更加科学合理。计算机辅助语言学
习 Computer-Aide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ALL)就可以从技术
上实现我们的要求,提供这一理想条件。如果设计得符合语言学的要求,可能
会比真人环境和教学好得多的。在真人教学中很难找到的教 具(比如猫,总不
能抱着猫去上课吧?大象怎么办?)而多媒体实现这个太容易了。另外,在我
们听真人说话时,有时听得并不十分清楚,但戴上耳机效果可就不一 样了。
(而且一般人右耳分辨率高些。所以电话听着费劲时,就用右耳。有些人下意
识一直在这么做。观察一下,有时被迫左手拿着手机时,一会儿非要用左手饶
着 脖子往右耳上放。很有意思。)另外一般来说,跟多媒体学焦虑度较低
(Affective Filter)。多媒体唯一的问题是跟它说话的时候它无法反馈,可理
解性输出(Comprehensive Output)不好实现,但好在这一阶段初期,我们
还不用着急说英语呢。国际CALL协会和许多专家对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言
学习做了许多研究,下面把和 我们寻找系统最相关的最佳条件的技术细节列
出:
  1. 每个画面最好是静止的。因为人在观察画面同时听与其有关的声音进
行理解时,我们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眼睛上(70%左右),而对听觉的依赖很
低。固然通过画 面帮助我们理解了意思,但对耳朵的刺激程度是不够强的。而
我们的眼睛在观察剧烈运动的图象时,是很不老实的,一直在追逐画面。这方
面的理论很复杂,但我们 已经知道必须降低视觉的注意力而把注意力转移到
听力上。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固定画面,变成了“连环画”式的情景。
  2. 画面要求简单,信息尽量少,相素要低。因为即使画面静止了,我们的
眼睛还是不老实。我们不可能盯住画面而不动眼珠,那样做除了一个点,什么
其他信息都收不 到,所以眼睛必须不断地快速跳动来回“扫描”画面才能获取
画面上的信息。每次眼睛跳动的时间大约是五百分之一秒。这样一来,我们又
“累着”了,注意力还是 在眼睛上偏高,耳朵上偏低。所以只有通过减低画面的
信息量,去掉没用的东西,降低图象像素,甚至要特意用计算机处理“模糊掉”
背景图象,只要能明白是什么 环境就好。有的设计者用简单的卡通画或flash
来设计画面,理念是非常正确的,只是到了比较抽象的词语,需要依赖人物表
情的细微处去体会时,卡通画显然 不太合适,所以最好在人物的脸部用真实
照片,同时人物的表情要做得比较夸张。
  3. 故事情节应该是连续的,故事人物,背景,故事的发展要有很强的相关
性。不必每个场景上述要素重新来过。连续的故事才有助于提高听者的“预测”
能力。(top-down 原理,以后论述)
   4. 根据情况,有的声音要稍先于画面出现,让听者先试听猜测,然后再用
画面“证实”,有的情况需要声音后于画面出现,靠画面带动理解声音。具体的
技术相当复 杂,需要好的语言教学专家参与。这一点大家不用太深揪。凡事无

绝对,不可能有100%理想的情况,我们也不必了解太细,否则又复杂了。
  5. 难度非常缓慢地逐渐加大。每个小段落完成后,有简单的重复练习和小
测试。练习的方式最好是刚听过的内容稍变个形式再重复出现,别完全是原句
子。另外80分 万岁,打倒100分!得了100分只有两个可能,一是太容易了,
需要调整难度,另一个是本来应该很快掌握80%,但为了从80到100,多花
了几倍的时间 (跟把空调从26度改到25度需要多花一倍的电力一个道理)
  6. 在这一阶段,应该使用标准发音,多种非标准音下一阶段才用。
  7. 不要阅读,所以不必有英文字幕(当然更不能有中文字幕)。在该阶段后
期才建议尝试说英语。但这阶段可以跟读每个句子,但不必尝试说。
可以理解有些同学的担心,是不是越来越复杂呀?大家放心,我们之所以需要
理解外语的理念,就是为了做到高效率,把可能浪费的无效练习避免掉,让它
实现得快 些,最快可以达到母语学习的速度。理论上是可能超过母语学习的
速度的,但实际上较难,能差不多就成功了,省掉大家几倍的时间。这正是语
言研究工作者的首要 任务。后面会分析这些应该避免的无效练习都是哪些,
大家很容易发现问题。

绝对,不可能有100%理想的情况,我们也不必了解太细,否则又复杂了。
  5. 难度非常缓慢地逐渐加大。每个小段落完成后,有简单的重复练习和小
测试。练习的方式最好是刚听过的内容稍变个形式再重复出现,别完全是原句
子。另外80分 万岁,打倒100分!得了100分只有两个可能,一是太容易了,
需要调整难度,另一个是本来应该很快掌握80%,但为了从80到100,多花
了几倍的时间 (跟把空调从26度改到25度需要多花一倍的电力一个道理)
  6. 在这一阶段,应该使用标准发音,多种非标准音下一阶段才用。
  7. 不要阅读,所以不必有英文字幕(当然更不能有中文字幕)。在该阶段后
期才建议尝试说英语。但这阶段可以跟读每个句子,但不必尝试说。
可以理解有些同学的担心,是不是越来越复杂呀?大家放心,我们之所以需要
理解外语的理念,就是为了做到高效率,把可能浪费的无效练习避免掉,让它
实现得快 些,最快可以达到母语学习的速度。理论上是可能超过母语学习的
速度的,但实际上较难,能差不多就成功了,省掉大家几倍的时间。这正是语
言研究工作者的首要 任务。后面会分析这些应该避免的无效练习都是哪些,
大家很容易发现问题。
  
  好了,祝大家周末愉快,在下可以下班了。休息,休息一下。
见到同行很高兴。先回一下楼上Khxia老师的体会吧。Khxia老师说的很中
肯,而且有一点说得非常对,即不能 够使对汉语干扰的情况变成“焦虑”,那反
而不利。您的许多观察和思考,也都是来源与实践的真实经验。我们做语言教
育的工作者,应该总结和应用实践经验,但 个人觉得应该对经验深入分析,结
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才能使经验有理性的升华而再回到实践,否则有时会,有
时会产生一些偏差。在下的一些分析供参考:
1. 关于“英语思维”的事实,由于近年无论是脑神经学,语言学还是教学实践
都已经证明是事实,已经争议不多。但在这一点上,有一个名言可以参考:“世
界上唯一 绝对的事就是绝对没有绝对的事。”对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到
底能将英语思维达到什么程度,倒是可以探讨。比如您举的演讲的例子正说明
了这一点。即兴说话 没有英文思维是明显说不好的,但演讲不同。用母语演讲
一般尚须提前准备文字,用英文当然也如此。而且因为我们的中文思维要流利
和方便得多,用英文演讲前先 用中文思考表达的意思,再去转成英文是比先
开始就用英文思考打稿子容易的多。写过英文报告的中国同学也经常先写个
中文再开始英文。在达到极高的英文水平之 前,大部分人都可以这样做,无可
厚非,但不能因此证明英文思维的错误.

2. 您的第二条中的所有分析在下基本都是支持的,以后在第三阶段时会有分
析,有些结论跟您的比较相近。
3. 关于第三点的观察,是事实但原因不能归于“与英文思维无关”。这一问题
的主要原因来源与语言学中的“文化库”(Culture Bank)问题,是个很典型的
问题,我们刚好在第三阶段时会重点分析。大家在第二阶段,还很少会碰到这
类问题。我们才学到如何听整段英语描述“用钥匙开门 ”,这种描述没有太多
的文化差异。
关于“认为汉语对学习英语的正面作用被大大低估了,而负面作用则被高估
了”的观点,更是分析十分的精辟。 Khxia老师分析到了“心理”因素,除此之
外,还有因为各种语言的共性,语言经验等等许多的因素都支持这一论点。有
趣的是,克拉申这一“自然下意识获得 语言”的倡导者,更是强烈捍卫母语对
外语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我们以后也可再探讨。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又为
成人的外语学习可能会超过母语学习的速度提供 了支持。
另外这一点,Khxia老师说得也非常好:“不要浪费时间,根据自己的目标,一
步步多学多练,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没有任何神秘,没有任何玄虚。”我们
现在所做的所有讨论,都是围绕这一主题的:如何让大家不浪费时间?避免进
入误区,尽量减少无效的练习,才可以节省时间。一步步练习是省不掉的,我
们是希望 大家不但要坚持练习,更主要的是要练习得有效。有苦干的精神好
要有巧干的办法,我想天下许多事都符合这一规律,学语言也不例外吧。如果
就一句话“大家刻苦 背书吧。”那大家的差异也就不会存在了,语言学研究人
员也可以改行了。
语言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教书育人,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在很多甚至
偏远地区的小学外语教师,都在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语言学的知识和应用,是十
分另人钦 佩的。大家如果有兴趣翻看一下一些外语学习杂志上一些老师发表
的文章就会看到这一现象。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另一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些外语
老师只凭自己的感觉 而轻易得出一些结论,出现偏差的可能性太大。至于有
人完全不研究语言科学,直接拿自己的“体会”包装成“XX法”进行宣传甚至商
业炒作,这明显是不负责任 的做法。Khxia老师对此的评论在下也是很支持。
任何神话个人的行为,不论在语言学习还是其他任何领域,都是应该引起大家
警觉的。 还有一个现象,即很多老师因为手边信息和资料有限,自己努力重复
做了一些前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和实验,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是很可惜的。这一
现象目前在中国其 他研究领域也有。在下到现在对很多理论和现象进行了分
析,大多都是很多年前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现成理论,本人自己并没有自创什
么理论,主要希望对这些现有 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使大家对语言学习的轮
廓更加明了,给学外语的同学提供方法论上的资料,也给更多比我还有经验的

老师们提供一些参考,大家共同使外语无 论是“教”还是“学”变得更加容易和
有效果。
   感谢Khxia老师的精彩评论,受教了。
分析完了以上最佳条件的一些重要细节,大家可能觉得有点复杂。其实回到根
本上就是一个原则:能否提供在本人现有水平上的“可理解性输入i+1”的条
件。大 家本着这一原则,就基本会判断如何选择了。而且上述这些条件,完全
都能做到的产品几乎没有,但有一些做到了比较相近。这一方面是由于语言学
和语言产品设计 的一些断层造成,但另一方面,即使有的产品对语言学原理
应用得十分充分,在真正设计产品时,要针对大多数人而不能根据每个使用者
的个人特点来调整,也使得 它无法完美。比如这第二阶段的体系,对完全零基
础而是用我们上面推荐的第一阶段方式学上来的同学,和以前有些“学习基
础”而直接可以从第二阶段开始的同 学,情况显然不同。但产品设计只能折
中,不太可能同一内容设计两个路线。另外,语言产品的设计为了统一结构和
形式,甚至在各阶段的学习方式上几乎相同。比 如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各阶段
都有“读,说,写”的练习。这些练习不是不能做,而是时机未到,练习效果不如
放到后面好,甚至有的同学反而因此放慢了听力形成的 速度。
所以完美的体系不存在,只能接近。但大家应学会排除明显有问题的产品。给
大家举个具体例子:看原文电视剧《老友记》是否好?答案是,在这个阶段不
好。先不 说这一级的同学听起来难度偏高,大家发现《老友记》中的英文大部
分是以生活中成人之间的“对话”形式出现的,跟看到的图象情景关联度不大
甚至完全没关系。 比如大家一起讲笑话,并没有通过演员的动作完全把该笑
话的细节和情景“表演”出来,而是大家一听,从语言上就听懂了,所以哈哈一
笑。再加上这一阶段的同学 对美国语言中文化的成分也缺乏了解,所以这种
语言的“可理解性”很低。(只对更高阶段的同学比较起作用,因为英文水平到
那时,很多东西的理解已经不主要依 赖于图象了,甚至许多抽象的词和概念,
本来就是图象和动作无法展示的,而是靠其他条件,关于这些我们下在阶段会
讨论)。
有的同学找到的一些专门教语言的教程,是有带图象的。拿来一看,两个老外
在画面上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进行英语对话,这些也是典型的“无效画面”,因
为从影片中完全无法根据图象推断和对话内容有任何联系,跟回家听录音差
不多。
还有一些最近出现的对传统教材的改良设计,应用了右脑辅助的功能,主动采
用增加“图画”的方法。方向是对的,但难度比较大。因为很多传统教材当初并
非是为 能够使用图画和设计,所以加图象的时候有些困难,有的图画看起来
甚至比杨子荣上威虎山带的联络图还复杂,这显然有点搞过头了。
好了,目前就对该阶段分析的判断产品的技术,先讲到这里,以后可以再详细
讨论。大家只要把握我们说的有效原则,同时又能凡事不绝对化,在语言教学
产品十分丰富的今天,还是可以收集许多“有效”成分的。下面我们回到这一阶
段的学习和教学继续往下进行。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