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与误区30

来源:互联网 发布:安全知识网络大赛登录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9 15:51

 阅读的增加
  
   在基本听力突破后,对英文声音的反应已经比较快了,但深度和广度不
够。听不懂的成分,无论是句子还是单词,出现几率越来越少,但在实际数量
上却很大,所以 这时候需要一定量的突破。阅读的作用明显体现出来了。所以
阅读重点应该放这里,题材也可以扩大,但不要开始就去读西方文化内涵过高
的读物,否则难度太高。 战争和爱情小说可能比较适合。比较好的阅读方式是
出声阅读,主要是为了在阅读的同时还能听到英语的声音,同时尽量将自己融
入阅读的故事情节中。到了英文高 水平后,就不用出声阅读了,因为这样阅读
速度慢。我们在这里建议出声是为了练习。看电影当然还是好途径,但与阅读
相同,需要看好理解的题材,Chick flick最理想,比如Titanic, Pearl
Harbor。能同时读剧本当然更好。
  
   在此时期可以主动去听各种口音的英语,还可以去模仿和与标准发音对
比,目的是提高听音的敏感并纠正自己的发音。前面讨论过原理,不再重复。
  
  Jonathan现象
  
    Jonathan患先天性肌无力,从一出生就是残疾,全身不能动,也不能讲
话,只有一只脚能动。他生活完全需要别人照顾,每天只能面无表情地傻坐在
那里。 但他的母亲从未放弃他,尽管得不到任何的回答和反映,仍从小就不停
对着他说话,给他讲故事,给他读书和教书上字。每当他的兄弟姐妹在玩耍
时,母亲总是把他 的轮椅推到一旁让他观看,大家一起在一个桌上吃饭。就这
样一直到了Jonathan 27岁的时候,母亲给他买了一个电脑,这时的科技手
段已经可以给他提供一个特别的鼠标,让他能用脚操作电脑。Jonathan就用
他那个唯一能动的脚,在 电脑上一气呵成写下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向世人
讲述了他的故事和这份伟大的母爱。每次讲起这个故事我都会感到眼眶湿润。
Jonathan的故事不但让很多 人感动,同时Jonathan现象也引起了语言学家
的极大关注。因为他从没说过一句话,也从未做过任何写作练习,只是听得懂
语言和认字,却在第一个到来的 语言输出机会能流畅地写小说,充分证明了
输入的重要性。同理也可以假设如果他能够恢复发音能力的话,只要有一定发
音的练习就应该能正常流利地讲话。这一点 在一些其他恢复发音能力后很快
就会讲话的病例上得到了印证。
  
   Jonathan现象,再一次证明了语言输出的能力不依赖输出的练习。“说”
的能力是并不需要大量“说” 的练习的,所以不要再误认为学外语必须要“多
说”,关键是先要会听和会思考。如果有说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说什么内容
和怎么说。毕竟“说”主要是在输出, 没有输入那里来的输出?即使有的人发
现大声说对外语整体提高有帮助,其实更起作用的可能是在“听”自己的声音,
而并不是“说”本身起了决定作用。但按照 Swain“可理解性输出”的理论,输
出对语言的掌握还是有促进作用的。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和外国人或外教交流,
但交流前最好先设定好交流的内容和难度,否 则“瞎聊”是没什么效果的,而
且偶尔的少量交流就可以了。没有条件的同学一点都不用急,因为本身外教的
作用主要是陪练,也并不需要他们来帮忙纠正错误。我 们已经讨论过纠正错
误没什么效果,有的同学在某个错误被纠正了觉得后来记忆和深刻,认为好象
纠正错误有用,但其实就是那么数得出来的几个,实际量是非常少 的。所以自
己对着墙练说或自言自语也可以,注意最好一边想着情节一边说,用不着大声
喊,也用不着快速喊,自然就好。有机会模仿原文还是最好的“说”的练 习,比
如看电影听时到一句台词觉得不错,模仿一下,念叨几遍,设想一下实际情景
出现时自己应该这样说就好了。另外写作是输出的有效手段,原理上跟“说”相
似,都是编码的过程(听和读是解码过程),但写作可以放慢速度进行构思,并
有记录可以看清到底写了什么以方便检查和分析,所以写英文是很好的输出
练习。而 对写作中的错误的纠正,是所有纠正工作中最有效果的,但作用仍然
不是非常大,关键还是靠输入和模仿来进步。

 第三阶段的评述:
  
    第三阶段到这里讲得差不多了。这一阶段的突破难度大,不得要领有可能
一直无法突破或拖很长时间。应该说在描述此阶段时,文章结构很散乱,也失
去了系统性。 有的同学还会有这种感觉:怎么看到的“不能怎么做”到多过“应
该怎么做”呀?其实这种感觉并没错,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第二语言悉得的基本理论体系庞大,有许多分支和四五十个理论模型。这
些细分的理论模型有的互相包含,有的部分抵触,但如果从高处观察,都有各
自的适用性和 局限性,大家不应该迷信和执着某一个独立分支,尽管每个人
有可能对对某一分支比较有体会。无论哲学,医学,语言学等任何学科,情况
大致如此。就象罗素所 言:“一个能自圆其说的完整哲学体系,往往存在许多
谬误;而一个不能完全自圆其说的体系,往往存在更多的真理性。”在语言研究
领域,这一特点也是非常普 遍。人们总希望用一个完整体系去概括和解决全
部问题和自圆其说,尽管有的理论可以覆盖的范围很广,结果也往往是为了把
最后20%的特例包含于体系中,而牵 强附会同时又使自己的体系膨胀了
80%而变得十分复杂而失去很多实用性。在理论层面如此,技术层面更是如
此。在此一阶段,每个人的学习特点不同,性格不 同,兴趣爱好不同,环境和
条件不同,选择的掌握外语的具体手段和实现的路线都会不一样。所以并没有
一个简单的统一技术方案让大家可以执行,而且同一个技术 手段,每个人理
解也不同,使用时的具体情况当然更不同。按照语言悉得的原理,根据个人情
况制定学习策略就成了关键。跟大家分享了这一阶段的语言悉得原理和 一些
成功案例,就是希望大家能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参考他人的经验,结合自己
的情况成功地制定自己的有效学习策略。
  
   对于在此阶段已取得成功的同学,如果在稍微了解语言悉得的理论后,能
上升到一定理性高度再对自己的成功之路回顾和分析的话,会清醒地观察到
是哪些因素起到 了关键作用,哪些弯路和无效的努力本来可以避免,这样不
但为自己再学第二外语加快速度,同时在开始任何其他领域的学习或实践时,
都可以实际应用从这一成功 经验中提炼出的基本思路。不同学科在战略高度
道理是相通的。另外在对周围朋友或学生提供建议时,也就能够提供有高度,
深度和有价值的建议,其实有价值的建 议本身是有针对性和非常简洁的。但
如果不加分析地简单提出某一个具体建议,结果可能是听的人中有少数人碰
巧做得到,大多数人无法成功,跟我们观察到普遍大 多数人虽然努力学英语
但成效不大的现象是相符的。如果甚至断言“就是要多说多练,刻苦学习”,不
但忽视了科学,而且更是把大多数同学拒之门外了。之所以大 家能如此热烈
地探讨这些问题,正是语言学习问题复杂很难讲清楚的直接表现。但本文第一
句我们就指出了:尽管原理阐述很复杂,但语言掌握的过程确应该是很简 单
的,所以没什么神秘与可怕的。
  
   有很多同学过了第三阶段就停止了,原因一方面是没有迫切的需求了,因
为此时能够实现流利交流了,书和文章也基本看懂了,生活和学习甚至一定的
工作都可以应 付而没有太大压力了。另一方面是也不知该如何做了。一些在
国外留学的中国同学,很多都是在国外多年生活后终于到了这一阶段,也就不
再向前了。但如果要真正 深入进入西方社会,或从事对语言要求较高的商业

谈判,金融,法律,媒体等工作,对语言的近一步提高还是十分的有必要。我们
就先一起进入第四阶段吧。
看教父兄的文章象读久违了的王朔,嬉笑怒骂恰倒好处,不过要再升华成“千
岁寒”可就让大家晕菜了。恭请继续。
  
  正在得意和庆幸自己比较有段清净时间,谁知最近又居然忙了起来,看来
“有闲”也不可得意忘形。一忙思维力就不够,所以还是需要清净一下才好继
续.

高级期(Scaling Everest)
  
   一般在第三阶段花了多少时间,自己都说不清楚了,效率再高至少也得有
一年多吧,好在并不是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平均每天一小时就好了。终于到
了该向珠峰 Mount Everest顶冲击了。先把一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大家:我们
的外语永远也不可能达到母语的水平(除非12岁以下就能实现流利交流,那
本身形成的就是母语, 不算外语)。我们可以将听,读达到近乎完美,写作也
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虽然不大可能写诗歌或小说。但说外语的水平还是会
跟母语有些差距。可以达到非常 流利的程度,但在真实场景的时间压力和精
神压力下,出现错误再所难免。而为了保证表达的速度和含义的准确,我们对
所说语言的深度、幽默性,技巧性和艺术性 都是不可能象母语那样运用自如
的。但我们不必太苛求了,毕竟语言使用的目的是交流,深度交流达到了,目
标就实现了,说的时候有少量错误不必太介意。
  
    这一阶段学习有一些难处,首先是心理上的障碍。在这一阶段的同学,已
经可以比较自如地用外语交流,一般阅读也困难不大。即使遇到不懂的外语,
也不会紧张。 在不懂的东西没有影响大意理解时,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其实还
有不少听不懂和看不懂的英文,写作和说的水平还待提高。有的同学甚至会认
为自己水平很高了,毕竟 进行一般的口头和文字翻译工作也没有觉得做不
了。看到和听到难度太高的材料时,态度往往是拒绝接受,而不是注意自己为
什么还有不懂的;其次是数量上的障 碍。我们曾经提到过,一方面,越往高处
不懂的东西出现的几率越小,所以自然环境中学习的机会变小,但另一方面,
需要学新东西总量确非常大。因为这个原因, 再提高有一定困难,很多人也因
此懒得再往深处学了。所以无论国内外,停留在此水平的同学非常多。但如果
不继续提高,还是没有办法真正达到“自由的彼岸”, 所以同志还是仍需努力
呀。
  
   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已经不再是积极的“外语学习者”了,外语已经成为了
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时外语是无所不在的。我们要
做的,更多的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和控制,作到深入接触这一阶段适合的
输入材料。
  
    这一阶段的语言特点是知识层面的要求有时要超过基本语言本身的结构
和流利性的要求,特别是文化因素的相关性,涉及包括科技,宗教,社交,音
乐,体育,经 济,政治,文化特点和思维习惯等等方面。提高的手段是多方面
的,甚至可以背诵一些经典的文章。这时背诵的目的也不是掌握语言,更重要
的是为了提高和语言有 关的知识量,提高文化修养和写作能力。就象我们的
小学生背诵文章不是为了提高语言能力,而是提高语文能力相类似。

 听说
  
    这是一般的交流已经提高不大了,甚至在国外的一般工作交流,普遍语言
难度都比较简单。开会和谈判的语言会比较复杂,但往往因为注意力在谈判内
容上,所以会 忽略语言的要素。提高的手段可以是在谈判前对谈判中常使用
的语言进行了解,再到谈判中实际应用提高。在与母语是英语的人交流时,需
要选择对象,不是和谁交 流都一样了,有的人语言习惯和深度比较适合,有的
则没太多帮助。有人说话喜欢平铺直叙,有人说话喜欢“拽”,应用大量类比和
暗喻,后者可能帮助比较大。大 家可以找“Frasier”来看(中文叫欢乐一家
亲)。其实该片的听力难度主要不是对英语反应慢,而是文化,社会和知识性
成分太高,两男主角的讲话方式故 意附庸风雅,所以难度颇高,没英文字幕不
行。每句话在看到文字后还要琢磨半天。克林顿的演讲应该是非常好的听力素
材。(不建议找以前名人的演讲,不是语言 过时,而是文字太古板了。)
  
  写
  
   写作是此时输出的最好手段,因为一般的流利地说已经实现了,再说也是
它了,听者也不会因为讲话深度低而有任何意见。而时间的紧迫也不容我们多
思考去讲复杂 的外语。所以在写作时可以放慢速度仔细斟酌语句。对写作水
平本身的训练此时是非常起作用的。同样,对某些优秀文章和演讲的背诵也是
提高写作的好办法。
  
  阅读
  
    深度阅读应该是此阶段最有效的提高手段。在这一阶段的应该加强与文
化相关的阅读内容。比如Dan Brown的小说,较深地涉及到西方文化和宗教
内容,语言流畅而不难懂,是比较合适的读物。(个人认为Angels and
Demons 比 Da Vinci Code还精彩,Deception Point 和 Digital
Fortress 一般,高科技不是他的长项)。如果对其小说和此宗教话题感兴趣,
还可以关注作者的网站并跟踪此话题讨论组。比如关于Da Vinci神秘背景的
的探讨:The Secret Life of Leonardo da Vinci:A prankster and
genius, Leonardo da Vinci is widely believed to have hidden secret
messages within much of his artwork. Most scholars agree that
even Da Vinci’s most famous pieces—works like The Mona Lisa,
The Last Supper, and Madonna of the Rocks—contain startling
anomalies that all seem to be whispering the same cryptic
message…a message that hints at a shocking historical secret
which allegedly has been guarded since 1099 by a European
secret society known as the Priory of Sion. In 1975, Paris’s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iscovered parchments known as Les
Dossiers Secrets, identifying numerous members of the Priory of
Sion, including Sir Isaac Newton, Victor Hugo, Botticelli, and
Leonardo da Vinci. French President, Francois Mitterrand, is
rumored to have been a member, although there exists no proof
of this.
  
  教科书

此阶段用外语进行某个学科知识的学习对提高语言水平效果明显。比如
金融,经济,计算机等等。国外各学科学习的书,从内容上讲,阅读难度并不
大,不象中国的 教科书。当年学习计算机硬件基础,看了清华大学潭浩强的
书,才看两页就要跳楼,天书啊!后来找了本英文的教材,小人书啊!各种故
事,各种比喻(这象抽屉那 象桌面的,排队先进屋的后出来等等),各种图画解
释,玩儿似的就看完了,结果比其他同学理解还深刻。对此无话可说了。后来
还看了些英文的风水书,也居然比 中文的还好看。大家无论对任何科目有兴
趣,不妨去找英文的教材来看。
  
   如果说第三阶段已经没有固定的方法的话,第四阶段可以说都看不到方法
了,已经是Life Style了。大家继续提高,努力一定会有更多的报,因为高的语
言水平下才能够更自由地应用和操作高难度的英语任务,而这种水平的人并
不多,竞争反而小。 想二十年多前刚改革开放,小学英语老师可以成为外企的
首代,现在一般交流能力已经比较常见,但高水平才是少数的。希望大家都能
实现自己的目标。
  
  差不多就到这里吧
  
    老友Kerry,苏格兰人(总不愿说自己是英国人),会四种语言:英语,西班
牙语,泰语和中文。他总是想各种办法鼓动我也赶快退休,好和他去旅行和钓
鱼。 “We are not getting any younger.”是他的口头禅。几个月前他真的
提前退休了,先从北京去了新疆,后去了西班牙,然后就玩儿失踪。几天前过
44岁生日,想起中文里数字44 不吉利,才想起来写信回给还在中国的老友,
题目就叫“双死生日 Double die birthday”。因为他自己是多语言大师,写
出的信当然比较有趣。能达到看懂这样的文章,第四阶段也就差不多了。提前
退休的想法好诱惑呀。是学好了外 语就能提前退休呢,还是学好外语就不会
退休了呢?姑且认为我能活88岁吧,那计划44岁退休可以了。呵呵,没几年
了。
  
  “Double die birthday”
  
   “…on the road again, just can’t wait to…” Yep, Willie’s classic
plucked from the sound track of Kurt Russell’s latest cult B,
“Escape from Beijing”, played as we steered the boat out of Port
Vell Barcelona. At it again. A thousand apologies for being off the
radar as far as maintaining contact with dry land, homes and
offices etc goes but I’m having too much fun.
  
  I used to be better. You’d see me pounding away earnestly at
some unfortunate Dell keyboard, furrowed brow and distant
stare. Hopefully all that passed would have bitten the ruse, “Jeez,
Kerry’s hard at it again today, must be writing up those results
from the training session he had with the cleaners yesterday…”
Eh, no. I’d have been compiling the match report from the mighty
Athletico Beijing’s latest victory or revealing my life story and
deepest thoughts to some bemused and unfortunate French
Polynesian I’d met on an orange bus to Meihongsong seventeen
years ago.
  
   Not any more, despite never having anything better to do
than that in my previous incarnation as an extremely unwilling
employee, I do now. Computers and all their associated
Christmas tree bobbles don’t do it for me right now. Hence the
mail to all final throw, I’m getting snowed under like it was
Dundee in 1977. My apologies.

Since they tore the Dell from my steely grip eleven months
ago, it’s been Kashgar, Beijing, Thailand, Beijing and now
Catalunya, the Baleares, once more. A summer sabbatical sailing
around the three little Mediterranean beauties. We have been
spinning the boat around the coasts of Ibiza, Mallorca and
Menorca more times than the plundering Phoenicians, Turks,
Moors and Romans put together. If they all came here for their
holidays there’s got to be something to the place.
  
  We sailed out of Port Vell on the night of Sant Joan, the patron
saint of Cataluna. The whole midnight coast a-blaze with
fireworks. Could have been just for us, but wasn’t, we didn’t care.
The crossing over the Mediterranean to the islands takes around
24 hours and I’ve always fished and caught something big and
scary during it. This time it was an early morning Dorada out for
the papers and rolls, he got a mouthful of Rapala instead.
Depending on which part of the world you are in, a Dorada could
also be called a Mahi Mahi, or a Dolfin fish, so if you live in the
Pacific you’ll know what I’m on about. A hard fighting pelagic
brute is a hard fighting pelagic brute by any other name and this
was living up to its fight card billing. As long as my leg and
considerably more attractive it wore me out at 6:00 just as my
helm watch started. I got it out of the water and thought it was
over. He was resting with one eye closed. The thing thrashed and
bucked around like a Glaswegian being dragged from the bar and
damn near broke my arm. A long story cut short into steaks for
those shadow people who don’t appreciate the fine art of fishing,
the Mahi Mahi fed fourteen on a happy catamaran that very night.
A la plancha with a little salt. Then it fed five more the day after
in a cerviche, a fitting end.
  So we were off with a bang. Since then it has been all good,
very, very good. The gourmet tour of Baleares island spinning
continues with good, good people coming and leaving the boat
and lots of good, good food. We had a lot of baby chefs this year,
great. I had a week shore leave with me mom and dad.
Crunching wild onion bulbs, sniffing the Romero bushes and
fighting mad goats. More crossings more islands. More
outrageous sailing, good fun and the turquoise Menorcan special
sub, at anchor over 8 meters of crystal on white sand, try staying
out, just try. More shore leave in an Ibizan finca. A three hundred
year old farmhouse with the typical white cubic forms of the
island. Grown organically over the years to fit the land and the
needs of the expanding family, you couldn’t design it, you’d need
to grow it. Hippy hang out with hammocks and marijuana the
most widely accessible features. More goats. More sailing.
  
  More shore leave. Back to Menorca, the Phoenicians never had
it this good I bet. This time to spend six days hiking the Cami de
Cavals which according to the map is a horse trails of great and
noble antiquity that the Menorcans used to defend their wee
island from those Phoenicians. Not anymore. They drive
Volkswagen Golfs and Seat Leons now. They have horses but
they are strictly for high days and holidays. The trail is purely for
the goats now. Goats and outsiders with tourist’s maps and
tennis shoes. The goats’ revenge. Goats don’t do straight lines;
they make maps of the brain, in constant craving of having a
brain worth bragging about. Not easy, if you consider hiking the
Cami de Cavals speak to me first, don’t listen to the goats or any
Menorcan fisherman. Six days and five nights got me to the last
piece of the trail, between Punta Nati and Cuitadella. Past the
impenetrable forest, through the thistle jungle, over the vulture’s
mountain and down the ravines full of kestrels. Then it was my
birthday.

 The last part of the north coast, providing you are going from
Mahon to Cuitadella and not the other way, has no trees. The full
whack of the Tramuntana wind thumps through and between it
and the damn goats, nothing grows over ten inches. The last four
nights I’d been swinging happily in a night time hammock
between pines and cork oaks. One of our guest cooks, Tom, is an
“extreme through hiker”, I’m more your extremely scratched up
and thoroughly knackered hiker by this time. Anyway, he lent me
his whizzo hammock with mosquito net and fly sheet attached
and it was my bed. But I need trees and need rest. The last night
was also my birthday, did I mention that already? Maybe.
Determined to eat my tuna and tortilla sandwiches, tin of
sardines and bag of potato crisps, standard Spanish hikers’ fare
and watch the sunset, I figure out how someone could sling a
hammock with no trees. I found my place in a ravine full of
kestrels. The rocks had the answer. Full of volcanic bubbles of
gas long gone, I threaded the strings from one side of the
barranco to the other. After a fair to middling degree of hippy
happy induced paranoia about crashing to the rocks below, spent
my birthday swinging in a ravine looking out west over the
Mediterranean. Handy for spotting Turks.
  
  Forty Four. Two numbers fours. In Mandarin, “si si”. The
Chinese don’t care for the number four. They go to great lengths
to avoid phone numbers that include it, pay a fortune for car
number plates that are four-less and would never consider
putting a number four, fourteen or twenty fourth floor in their
buildings. The Mandarin for four sounds exactly like the Mandarin
for die. Forty four, double trouble, double die. Yikes. So, tempting
bitter fate I’d survived my double die first night swinging from the
rocks in a ravine full of kestrels, menos mal.
  
  More sailing…..
   Take care, enjoy, love Kerry XX

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看英语教父的文章感到好有趣,难得有人能以如此心
态对待这个一般有点知识的人都会绷着大脸教训人的话题。可能是有鲁迅先
生论的中国人 缺乏的反骨吧。反潮流没问题,高兴归高兴,科学还是科学,科
学研究本身还是个严肃的事。王朔的出现另读者欣喜,但也不能妄言他颠覆了
文坛,更不能令他摇身 一变成为科学家或佛学家,大家别被“千岁寒”搞糊涂
了。
  
  语言的发音
  
   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对人类不同人种,性别,年龄和语言的
发音进行过多年的研究,各国的研究成果都很丰富且得到公认。研究发现男性
平均发音频率 为120赫兹,女性平均为210赫兹,各国语言几乎没有差异,反
而是性别和年龄的差异远高过不同语种之间的差异。要说听不见那国话显然
是玩笑话,大家别当 真。所有语言都没有超过300赫兹。下面简单列举斯德哥
尔摩大学对一些不同语言发音频率的对比研究报告:
  
  语种 性别 年龄 平均频率(赫兹)
  德语 男 129
  德语 女 238
  法语 男 20-61 145
  法语 女 19-72 226
  英语 男 127
  英语 女 186
  中文(普通话) 男 30-50 108
  中文(普通话) 女 30-50 184
  瑞典语 男 21-70 110
  瑞典语 女 21-70 193
  
   不同语言在疑问句的变调上频率是稍有不同的,但都在此范围内。另外
1991年在对中国江浙地区语言频率研究中发现,该地区男性说话频率稍高,
平均为170赫兹,女性仍属正常,为187赫兹。此现象在其他国家的个别地方
语言中也出现过,但都未超出正常范围。
  
  发音部位和方式
  
    关于发音部位,各语言并没有什么明显区别,而发音共鸣方式的微小区主
要别跟人的体型或特殊训练有关,跟语种和人种没有太大关系。中国的播音员
在广播学院训 练时也要求发音靠后,以求发出浑厚圆润的效果,而不是广播
员的普通人也有声音是这样的。西方人体形普遍魁梧,发音浑厚的人比例较
高,但发音靠前的人大有人 在。比如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发音频率也比
较高,同时部位也比较靠前,跟他的身材有关。各语言发音不同当然有很多具
体问题,是个相当复杂的话题,日本 在这方面研究很到位,跟他们在学外语时
发音困难较大有关。原理太过复杂,和我们关系不大,就不讨论了。
  
  什么是“正统英语”?

英语是一个许多国家普遍使用的语言,并没有一个标准和正统的问题。中
文有普通话,但英文中没有这个概念。有人曾提出过General British
English, General American English的概念,但并没有统一标准。后因音
电视电影媒体的发达,可以认为电视播音的发音算比较得到认可的吧。尽管不
同国家和地区英语发音有所不同, 但发音区别并不大,互相交流一般没有障
碍。相比而言,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口音差别要比不同国家间英语口音的差别要
大很多。至于不同国家英语语言的使用形式和 内容,则更加一致。只有极个别
日常生活中物品的叫法有所不同,比如地铁(underground/subway)等,数
量极其少。
  
    英国伦敦的英语也是个非常地方性的语言,口音比较独特,甚至同一城市
还有不同的口音。以前给大家举过例子,伦敦人常省略“h”音。苏格兰也是英
国的一部 分,讲的是普通英语,没什么正统不正统,只是苏格兰当地的口音有
些特殊,但一般出来的人会比较注意不把地方口音说得太重。如果看写的文
章,一般是不能分辨 是英国哪个部分人写的,说明语言形式的统一度。
  
   汉语的地方语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区别不能认为是母语和外语的区别,甚至
广东话都不行,除非是少数民族的语言。这个就不用讨论了吧。另外世界上很
多语言都把东 西分雌雄,只要你不非要用语法分析非要搞懂为什么这是雄那
是雌,就不会被拌住,连在一起掌握就是了。中文里的“只,头,条”也一样。你
非问为什么牛是论头 的而猪怎么不能论头而羊怎么既可以论头又可以论只而
猪一般都论口是不是因为他们的嘴大还是因为猪比较宝贝一般住在人家里跟
人口差不多既然可以说一口人那也 可以说一口猪好象有道理那不就累着了
吗?
  
  北京今天天气好凉爽阳光很刺眼我要出门了我在屋里就先把墨镜带上了怎
么一片黑鼠标在哪里噢在这里,click。:)
千万别学英语在告诉我们什么?
韩国郑博士的《千万别学英语》是非常值得中日韩三国同学一读的好书。其题
目就点明了英语不应该是学得,而应该是悉得。其实就是我们讨论的SLA关于
学得悉 得之争中的悉得立场。此立场是SLA的理论核心,也是西方语言学研
究普遍接受的观点。而《千万别学英语》这一提法之所以在韩国、日本和中国引
起巨大反响, 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国家是典型的一贯采用学习方式来掌握外语
的国家,而学习外语的习惯导致这三个国家的同学外语掌握效果最差。西方学
者把此现象归咎于儒家文 化的影响,我们前面讨论过,主要是中日韩三国的
Rote Learning习惯被应用在了语言学习上。
郑博士以在国外亲身经历的观察和分析,用简单的笔触告诉本国同学应该放
弃RL而走悉得的道路。虽然他几乎没有引证什么二语悉得的理论,但显然他
对这一系列 理论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包括对关键期的了解。在书中他提到了
儿童的大脑比较软(可能是翻译的问题,英文原文是plasticity),语言存储在
大脑中有 特定的空间,而到了成年这些空间被占据所以就比较难。基本是对
的,稍有一点不太准确。这些空间不是被占据,而是通往这里的道路被关闭
了。成年人习惯用左脑 去学语言,而机械记忆更加没效率且存不到语言区上。
如果能回到掌握母语的悉得路线上,成年人还是可以在大脑语言区建立新的
外语区域的,但与12岁以下就能 掌握外语相比,部位会稍有不同,而且每个
人还不太一样,但无论如何是应该在这一区域里形成该语言区块,而不是大脑
其他部位的记忆。郑博士书中反复强调大家 要放弃背诵的想法。
关于韩国学生到了国外外语环境学习外语效果很差的现象,郑博士的观察也
和我们一样。他提出的一个原因是外国人很快对韩国同学失去兴趣,而且因为
他们语言能 力低,所以不再主动和他们交流,这也是为什么成年人到了国外
学习外语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分析很对。关于成年人到了国外语言环境的情
况,专家们的分析相当细 致,除了郑博士讲的原因,和我们讲的理解性差的原
因,还有其他各种原因,包括当地人为了与你实现交流而讲一种不正规的简单
英语的问题等等。还有一个原因, 成人的语言环境跟小孩子不同。成人一般是
纯对话环境,没有图象和肢体语言的帮助,而小孩子是在大量形象和肢体语言
存在的游戏环境中。

郑博士的书阅读对象主要是经过多年英语学习还是哑巴英语同学,不是完全
的初学者。所以按他的设计,从这水平起在理想的状态下每天90分钟,6个月
到1年就可以突破。时间是差不多的。并不用刻苦学习。
关键问题:
郑博士提的建议路线跟我们提的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我们多强调了图象和
肢体语言的作用,因为通过形象帮助可以更容易也更有效地建立语言思维。同
是正确理 念,但如何寻找适当的学习材料?这一点大家都是一个最难的关键
问题。我们在文章中探讨了半天,最后还是要面临这一问题。我们一方面谈到
了语言学研究和语言 教学材料设计之间的断层,另一方面也谈到了个体差异
造成无法提供一套统一的学习系统。之所以我们会搬初一些语言研究的理论
和实验结果,主要是想让大家能建 立对外语学习的理念并且学会制定合理的
学习策略和学会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资料。千万别学英语的提法,在中国是非
常及时的,当然也是会受到一些人的欢迎和另 一些人的攻击的。道理如何,大
家用慧眼去解读吧。

此图为国外某大学1998年对采用语言悉得综合方式学习学生的时间与语言
能力的分析。蓝曲线为母语学习速度,红曲线为二语悉得速度。蓝横线为认可
的流利交流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从零到流利交流可以在1000小时左右实现,继续学习与母语永
远有个小差距,但在2000小时左右水平应该相当高了。

后记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鼓励。本人是从此贴第一天起才开始写第一个字,自己也
没有想到一个月的时间竞篡出了十多万字。本来只是些近年的学习和工作的
心得,对一 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以及一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平时以学术讲
座和讨论的形式谈一些部分,一直无法归纳和写作出来。要不是大家的督促和
支持,至今还是一个个 零散的片段。现在居然能比较系统地放到了一起,尽管
非常粗糙甚至虎头蛇尾,但算是对这些年工作和学习的一个总结吧。这些年
来,自认为是从事了天下最好的一 份工作之一:不但有自由的工作时间和良
好的待遇,受到学生的尊重,更主要的还是看到自己的工作给很多人的一生带
来的变化。有很多学生因为外语能力的提高找 到了理想的工作,有的职位提
升,有的实现出国移民求学的梦想。外语能力的提高给他们本人,他们的家庭
乃至下一代都增添了幸福,我对此感到莫大的满足。几年 来看到我的许多学
生因为在一起学外语而成为一辈子的朋友,很多同学还因此喜结良缘,有的已
经有了下一代。每年我都要出席许多婚礼,每次必然是主婚人。每次 宾客们议
论纷纷,这主婚人讲得真精彩,他们不知道我实在太有经验了,主婚的致辞也
可以出个集子了。我想可能只有医生的职业可以有同样的满足感吧。这次能完
成此文,算是给多年来学生和同事的支持,以及网友们的鼓励的一个小小回报
吧。
几天前惊闻学生张丽刚因车祸离开人世,不禁万分叹息。张丽同学家境贫寒,
无法完成中学学业,十几岁就来北京打工,在发廊做洗头妹。但她没有怨天尤
人,竞花 掉了一年的积蓄用来学习外语。她的理想是开自己的发廊,而且是为
外国客户服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她的外语已经可以实现基本交流了,而且
她与朋友在使馆区 和开的发廊就要开业了,眼看正在逐渐实现自己的理想,
竟遭此不测,她老师和同学们都深感惋惜。因为张丽同学平时的一贯乐观向
上,此事给大家留下的阴影也就 越发沉重。本人更太息生命之无常。劝大家平
日更要善待周围的人,珍惜每一天。在此纪念一下张丽同学。
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并且没有无碍的辩才,想必文章中毛病不少而且很多意
思也因为没讲明白因而不能让大家完全领会,还请大家多包涵。但只要能对一
些同学的外 语学习有启发和帮助,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本人已经非常高兴
了。如果有同学能从中领悟到的不仅是学习外语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一些分
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那本人就更感到欣慰了。这应该就是本文的目的吧。本
人已决定后年退休,退休之后潜心读书,并跟随一心禅堂主学佛,难得能遇到
如此好的老师。对佛学感兴趣的 同学,推荐大家到天涯闲闲书话栏目读一下
一心禅兄的《佛陀纪事—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释迦牟尼》,那分析力度是小弟望
尘莫及的,大家能稍有体会就受益非浅了。 即使对佛学不感兴趣,如果能一读
此文,定能增长智慧。
摘录一段释迦牟尼讲的话和大家分享:
不要相信只凭听说的任何事物。不要相信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不要因为
众人都这么说而相信它。不要因为经典上的记载而相信它。不要相信权威、导
师或长辈的教导。当你经过观察和分析后,认为事物与原则一致,并有助于个
人和大家的善行与利益,才接受实行。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