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ome源码剖析--Chrome的多线程模型 下

来源:互联网 发布:遗传算法最优路径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16:40

2. Chrome中的Task

从上面的表不难看出,不论是哪一种消息循环,必须处理的,就是Task(暂且遗忘掉系统消息的处理和Watcher,以后,我们会缅怀它们的...)。刨去其它东西的干扰,只留下Task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认为:Chrome中的线程从实现层面来看没有任何区别,它的区别只存在于职责层面,不同职责的线程,会处理不同的Task。最后,在铺天盖地西红柿来临之前,我说一下啥是Task。。。

简单的看,Task就是一个类,一个包含了void Run()抽象方法的类(参见Task类...)。一个真实的任务,可以派生Task类,并实现其Run方法。每个MessagePump类中,会有一个MessagePump::Delegate的类的对象(MessagePump::Delegate的一个实现,请参见MessageLoop类...),在这个对象中,会维护若干个Task的队列。当你期望,你的一个逻辑在某个线程内执行的时候,你可以派生一个Task,把你的逻辑封装在Run方法中,然后实例一个对象,调用期望线程中的PostTask方法,将该Task对象放入到其Task队列中去,等待执行。我知道很多人已经抄起了板砖,因为这种手法实在是太常见了,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依赖倒置,在线程池,Undo/Redo等模块的实现中,用的太多了。。。

但,我想说的是,虽说谁家过年都是吃顿饺子,这饺子好不好吃还是得看手艺,不能一概而论。在Chrome中,线程模型是统一且唯一的,这就相当于有了一套标准,它需要满足在各个线程上执行的几十上百种任务的需求,因此,必须在灵活行和易用性上有良好的表现,这就是设计标准的难度。为了满足这些需求,Chrome在底层库上做了足够的功夫:

  1. 它提供了一大套的模板封装(参见task.h),可以将Task摆脱继承结构、函数名、函数参数等限制(就是基于模板的伪function实现,想要更深入了解,建议直接看鼻祖《Modern C++》和它的Loki库...);
  2. 同时派生出CancelableTask、ReleaseTask、DeleteTask等子类,提供更为良好的默认实现;
  3. 在消息循环中,按逻辑的不同,将Task又分成即时处理的Task、延时处理的Task、Idle时处理的Task,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4. Task派生自tracked_objects::Tracked,Tracked是为了实现多线程环境下的日志记录、统计等功能,使得Task天生就有良好的可调试性和可统计性;

这一套七荤八素的都搭建完,这才算是一个完整的Task模型,由此可知,这饺子,做的还是很费功夫的。。。

3. Chrome的多线程模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Chrome之所以费了老鼻子劲去磨底层框架这把刀,就是为了面对多线程这坨怪兽的时候杀的更顺畅一些。在Chrome的多线程模型下,加锁这个事情只发生在将Task放入某线程的任务队列中,其他对任何数据的操作都不需要加锁。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合理传递Task,你需要了解每一个数据对象所管辖的线程,不过这个事情,与纷繁的加锁相比,真是小儿科了不知道多少倍。。。

图3 Task的执行模型

如果你熟悉设计模式,你会发现这是一个Command模式,将创建于执行的环境相分离,在一个线程中创建行为,在另一个线程中执行行为。Command模式的优点在于,将实现操作与构造操作解耦,这就避免了锁的问题,使得多线程与单线程编程模型统一起来,其次,Command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有利于命令的组合和扩展,在Chrome中,它有效统一了同步和异步处理的逻辑。。。

Command模式

Command模式,是一种看上去很酷的模式,传统的面向对象编程,我们封装的往往都是数据,在Command模式下,我们希望封装的是行为。这件事在函数式编程中很正常,封装一个函数作为参数,传来传去,稀疏平常的事儿;但在面向对象的编程中,我们需要通过继承、模板、函数指针等手法,才能将其实现。。。
应用Command模式,我们是期望这个行为能到一个不同于它出生的环境中去执行,简而言之,这是一种想生不想养的行为。我们做Undo/Redo的时候,会把在任一一个环境中创建的Command,放到一个队列环境中去,供统一的调度;在Chrome中,也是如此,我们在一个线程环境中创建了Task,却把它放到别的线程中去执行,这种寄居蟹似的生活方式,在很多场合都是有用武之地的。。。

在一般的多线程模型中,我们需要分清楚啥是同步啥是异步,在同步模式下,一切看上去和单线程没啥区别,但同时也丧失了多线程的优势(沦落成为多线程串行...)。而如果采用异步的模式,那写起来就麻烦多了,你需要注册回调,小心管理对象的生命周期,程序写出来是嗷嗷恶心。在Chrome的多线程模型下,同步和异步的编程模型区别就不复存在了,如果是这样一个场景:A线程需要B线程做一些事情,然后回到A线程继续做一些事情;在Chrome下你可以这样来做:生成一个Task,放到B线程的队列中,在该Task的Run方法最后,会生成另一个Task,这个Task会放回到A的线程队列,由A来执行。如此一来,同步异步,天下一统,都是Task传来传去,想不会,都难了。。。

图4 Chrome的一种异步执行的解决方案

4. Chrome多线程模型的优缺点

一直在说Chrome在规避锁的问题,那到底锁是哪里不好,犯了何等滔天罪责,落得如此人见人嫌恨不得先杀而后快的境地。《代码之美》的第二十四章“美丽的并发”中,Haskell设计人之一的Simon Peyton Jones总结了一下用锁的困难之处,我罚抄一遍,如下:

  1. 锁少加了,导致两个线程同时修改一个变量;
  2. 锁多加了,轻则妨碍并发,重则导致死锁;
  3. 锁加错了,由于锁和需要锁的数据之间的联系,只存在于程序员的大脑中,这种事情太容易发生了;
  4. 加锁的顺序错了,维护锁的顺序是一件困难而又容易出错的问题;
  5. 错误恢复;
  6. 忘记唤醒和错误的重试;
  7. 而最根本的缺陷,是锁和条件变量不支持模块化的编程。比如一个转账业务中,A账户扣了100元钱,B账户增加了100元,即使这两个动作单独用锁保护维持其正确性,你也不能将两个操作简单的串在一起完成一个转账操作,你必须让它们的锁都暴露出来,重新设计一番。好好的两个函数,愣是不能组在一起用,这就是锁的最大悲哀;

通过这些缺点的描述,也就可以明白Chrome多线程模型的优点。它解决了锁的最根本缺陷,即,支持模块化的编程,你只需要维护对象和线程之间的职能关系即可,这个摊子,比之锁的那个烂摊子,要简化了太多。对于程序员来说,负担一瞬间从泰山降成了鸿毛。。。
而Chrome多线程模型的一个主要难点,在于线程与数据关系的设计上,你需要良好的划分各个线程的职责,如果有一个线程所管辖的数据,几乎占据了大半部分的Task,那么它就会从多线程沦为单线程,Task队列的锁也将成为一个大大的瓶颈。。。

设计者的职责

一个底层结构设计是否成功,这个设计者是否称职,我一直觉得是有一个很简单的衡量标准的。你不需要看这个设计人用了多少NB的技术,你只需要关心,他的设计,是否给其他开发人员带来了困难。一个NB的设计,是将所有困难都集中在底层搞定,把其他开发人员换成白痴都可以工作的那种;一个SB的设计,是自己弄了半天,只是为了给其他开发人员一个长达250条的注意事项,然后很NB的说,你们按照这个手册去开发,就不会有问题了。。。

从根本上来说,Chrome的线程模型解决的是并发中的用户体验问题而不是联合工作的问题(参见我前面喷的“闲话并发”),它不是和Map/Reduce那样将关注点放在数据和执行步骤的拆分上,而是放在线程和数据的对应关系上,这是和浏览器的工作环境相匹配的。设计总是和所处的环境相互依赖的,毕竟,在客户端,不会和服务器一样,存在超规模的并发处理任务,而只是需要尽可能的改善用户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Chrome的多线程模型,至少看上去很美。。。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