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看(现代教育与私塾教育的面面观)

来源:互联网 发布:融资融券数据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7 13:58
最近,供上海12名4-12岁孩子学习的孟母堂被上海市教委定性为“非法办学”,予以取缔。尽管“孟母堂”的组织者声称将继续这种家庭自主联盟的办学方式,但在民间力量极其稀缺,习惯教育垄断的中国,“孟母堂”的悲剧结局似乎注定。
  上海教委对孟母堂列出了三大罪状:
  上海市教委发言人指出,"孟母堂"分别违反了办学许可的有关规定、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违反了教育收费的有关规定。 
    上海市教委发言人称,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该学堂举办者应到所在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办理有关手续,经审批、登记获得办学许可证后方可办学。但该学堂未提交任何办学申请材料办理申请,更未获得办学许可,属违法办学。 
    上海市教委发言人表示,家长把适龄子女送到该学堂接受教育,而未按规定把子女送到经国家批准的教育机构接受义务教育,属违法行为。因为根据法律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表面看,该说法似乎冠冕堂皇,无隙可击,实际上,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中国教育乱收费早不是什么新鲜内容,许多公立和私立中学年收费上万,社会影响十分恶劣,为什么教育部却视、而不见?大学扩招并轨,学生成为赚钱机器,学费成为老百姓“三座大山”之一,教育部为什么又视而不见?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义务教育是收费教育,没有哪一个国家把教育当作“产业”,为什么教育部又视而不见?由于有了法律的支持,家长们不得不忍受着高额学费的折磨,每年高考因无钱上学而自杀的父母屡见不鲜,教育部为何又不对此表态。对此负责?偏偏对一个家长自发自愿组织的“孟母堂”大张挞伐?
  真正的原因在2、3点,”该学堂未提交任何办学申请材料办理申请,更未获得办学许可,属违法办学。‘“
  而未按规定把子女送到经国家批准的教育机构接受义务教育”。原来,教育部所惧怕的。是本来做为垄断资源的教育“产业”,被这种“颠覆性”的“孟母堂”所“颠覆”,所以急忙的将其叫停在摇篮中。所有学生,必须进入国家掌控的教育机构学习,尽管这些教育机构乱收费、读八股、扼杀个性,也不允许游离于国家控制之外的民间教育资源的存在。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历代对于儒学的态度。儒学起先是作为民间办学的民间思想资源的在野力量,按照葛兆光的观点,是对于国家思想秩序的一种挑战,是“道统”与“政统”的分离。但是,无论是春秋战国的儒生,还是宋明的道学先生,他们的民间办学行为,最终都变成政府背景下的“官学”,原本具有批判性的独立思想,固化为政府规定的经典读本和教育考试模式,以便使具有离心倾向的“道统”与“政统”合流。其结果,不言而喻,无异于学术的死亡和思想的枯萎,而儒学,也正是在一次次的官方介入中成为“儒教”,成为构成统治者权威之一的思想资源。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方面大力倡导官方组织的 “孔子学院”,一方面又迫不及待取缔民间发起的“孟母堂”了。
  其实,民间办学并不只是中国,也 并不只是古代中国的一项“专利”。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介绍,学生在家读书是一种国际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尝试在美国已经有6000万学生在家学习,定期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而在后现代教育时代,类似于孔子、柏拉图式的小班化教育模式,因其因材施教而有其生命力。大众媒介式的方式并不是最好的方式,现行的教育方式也不是一个永恒的方式。 而且,孟母堂本身的教育内容也早已远远超越了“儒家经典”,包括中外经典以及数理教育,可以说,是尝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知识结合的新型教学尝试。
  可悲的是,秉承一贯的教育行政化思路,教育部的一纸公文就将其扼杀于摇篮中。12个学生的读经运动,已经让教育部感到不可忍受,那么对于饱受诟病的公立教育,为什么又不置一词呢?
  突破教育垄断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教育本身,思想和学问,只有在多样化、竞争化的教育体制下,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才可能不把思想“定于一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