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CMMI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阿里旺旺官方下载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02:36
CMMI模型建立在CMM模型基础上,并与很多学科(软件工程、系统工程、集成化产品及供应商管理等)进行模型扩展,形成了各种CMMI模型,如SEI发布的面向开发CMMI-DEV、面向服务CMMI-ACQ、面向采购CMMI-SVC。CMM只有一种表示法,即阶段式表示法,而CMMI分为阶段式表示法和连续式表示法,阶段式表示法将过程域分作5个能力成熟度等级,连续式表示法将过程域分作4大类型:过程管理过程、项目管理过程、工程管理过程、支持过程。因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评估:组织整体成熟度等级评估与特定过程能力等级评估。

通常,我们习惯于用阶段式表示CMMI,五个能力成熟度等级主要定义如下:
初始级:项目的成功往往依赖于个人的成功或拼搏,虽然可以开发出可用产品,但往往伴随着成本的超支和进度的延期
已管理级:项目已确保需求是被管理的,其过程是经过计划、执行、度量及控制的,在关键里程碑管理层都可以了解项目的工作成果。
已定义级:项目的标准、过程说明及规程都是从组织的标准过程裁剪而来的,以适用于某些特殊项目或单位。而且相比第2级,对过程、活动、产品与服务有详细的度量,更跟准确的管理过程。
量化管理级:建立质量与过程绩效的量化目标,收集详细的度量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界定过程变化的特定原因,并修正特殊原因的来源,避免再度发生。
持续优化级:经由渐进式和革新式的技术改进,持续修订过程改进目标以反映持续变化的经营目标。量化过程改进目标本身也当作管理过程的准则,用以度量、评估已进行的过程改进效果,增强组织的变化和机会的快速反应。


第2级 已管理级 过程域(PA):
-需求管理(REQM)
    -SG1管理需求:
       -SP1.1 获得各方对需求的共同理解
       -SP1.2 获得各方对需求的承诺
       -SP1.3 管理需求的变更
       -SP1.4 维护需求的双向可追溯性(需求跟踪矩阵)
       -SP1.5 识别项目工作与需求的不一致之处
-项目规划(PP)
    -SG1 项目估算
       -SP1.1 估算范围(任务描述、工作包、工作分解结构WBS)
       -SP1.2 估算工作成果和任务属性(估算模型、估算结果)
       -SP1.3 定义项目生命周期
       -SP1.4 估算工作量和成本
    -SG2 制定项目计划
       -SP2.1 编制预算和进度
       -SP2.2 识别项目风险
       -SP2.3 规划项目数据
       -SP2.4 规划项目资源
       -SP2.5 规划知识和技能
       -SP2.6 规划干系人参与
       -SP2.7 建立项目计划
    -SG3 获得计划的承诺
       -SP3.1 审查从属计划
       -SP3.2 协调工作与资源配置
       -SP3.3 获得计划承诺
-项目监控(PMC)
    -SG1 根据计划监控项目
       -SP1.1 监督项目计划的参数
       -SP1.2 监督承诺
       -SP1.3 监督风险
       -SP1.4 监督数据管理
       -SP1.5 监督干系人参与
       -SP1.6 进度审查
       -SP1.7 里程碑审查
    -SG2 管理纠正措施
       -SP2.1 分析问题
       -SP2.2 采取纠正措施
       -SP2.3 管理纠正措施
-供应商协议管理(SAM)
    -SG1 签订供应商协议
       -SP1.1 确定采购方式
       -SP1.2 选择供应商
       -SP1.3 签订供应商协议
    -SG2 履行供应商协议
       -SP2.1 执行供应商协议
       -SP2.2 监督选定的供应过程
       -SP2.3 评价供应商产品
       -SP2.4 验收供应商产品
       -SP2.5 移交产品
-度量分析(MA)
    -SG1 协调度量和分析活动
       -SP1.1 确定度量目标
       -SP1.2细化度量(工作成果规模预估值与实际值,如代码行数;工作成本预估值与实际值,如工时;挣值管理;同行评审覆盖率;测试或验证覆盖率;缺陷密度等)
       -SP1.3 确定数据收集和存储规格
       -SP1.4 确定分析规程
    -SG2 提供度量结果
       -SP2.1 收集度量数据
       -SP2.2 分析度量数据 
       -SP2.3 存储数据和度量结果
       -SP2.4 通报度量结果
-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PPQA)
    -SG1 客观评价过程和成果
       -SP1.1 客观评价过程
       -SP1.2 客观评价成果或服务
    -SG2 提供客观的理解
       -SP2.1 通报不合规问题,并确保问题得以解决
       -SP2.2 建立记录
-配置管理(CM)
    -SG1 建立基线
       -SP1.1识别配置项(识别配置项:对外交付产品;对内交付工作成果;外购产品)
       -SP1.2 建立配置管理系统(配置系统、变更请求数据库)
       -SP1.3 创建或发布基线
    -SG2 跟踪并控制变更
       -SP2.1 跟踪变更请求
       -SP2.2 控制变更
    -SG3 建立完整性
       -SP3.1建立配置管理记录(变更记录、配置项历史、配置项状态、基线差异)
       -SP3.2 执行配置审计


第3级 已定义级 过程域(PA):
-需求开发(RD)
    -SG1 开发客户需求
       -SP1.1 获取客户的需要
       -SP1.2 开发客户的需求
    -SG2 开发产品需求
       -SP2.1 建立产品需求和构建需求
       -SP2.2 分配产品构建需求
       -SP2.3 确定接口需求
    -SG3 分析和确认需求
       -SP3.1 建立操作概念和场景
       -SP3.2 定义需求
       -SP3.3 分析需求
       -SP3.4 平衡需求
       -SP3.5 确认需求
-技术方案(TS)
    -SG1 选择产品构件方案
       -SP1.1 开发候选方案和制作选择标准
       -SP1.2 选择产品构件方案
    -SG2 设计
       -SP2.1 设计产品构件
       -SP2.2 建立技术数据包
       -SP2.3 设计接口
       -SP2.4 分析“制作、购买或重用”
    -SG3 实现产品设计
       -SP3.1 实现构件的设计
       -SP3.2 编写产品支持文档
-产品集成(PI)
    -SG1 准备产品集成
       -SP1.1 确定集成次序
       -SP1.2 建立产品集成环境
       -SP1.3 建立产品集成规程和准则
    -SG2 确保接口兼容
       -SP2.1 审查接口描述的完整性
       -SP2.2 管理接口
    -SG3 组装产品构件和交付产品
       -SP3.1 确认产品集成已准备就绪
       -SP3.2 组装产品构件
       -SP3.3 核查组装的产品构件
       -SP3.4 打包并交付产品或构件
-验证(VAL)
    -SG1 准备验证
       -SP1.1 选择待验证的工作成果
       -SP1.2 建立验证环境
       -SP1.3 监理验证规程和准则
    -SG2 执行同行评审
       -SP2.1 准备同行评审
       -SP2.2 执行同行评审
       -SP2.3 分析同行评审
    -SG3 验证选定的工作成果
       -SP3.1 执行验证
       -SP3.2 分析验证成果
-确认(VER)
    -SG1 准备确认
       -SP1.1 选择待确认的产品
       -SP1.2 建立确认环境
       -SP1.3 监理确认规程和准则
    -SG2 确认产品或构件
       -SP2.2 执行确认
       -SP2.3 分析确认结果
-组织过程焦点(OPF)
    -SG1 确定过程改进机会
       -SP1.1 识别组织过程改进需要
       -SP1.2 评估组织过程
       -SP1.3 识别组织过程改进机会
    -SG2 规划和实施过程改进
       -SP2.1 制定过程行动计划
       -SP2.2 实施过程行动计划
    -SG3 推广和丰富组织过程财富
       -SP3.1 推广组织过程财富
       -SP3.2 推广组织标准过程
       -SP3.3 监督实施
       -SP3.4 将过程相关经验纳入组织过程财富
-组织过程定义(OPD)
    -SG1 创建组织过程财富
       -SP1.1 建立标准过程
       -SP1.2 建立生存周期模型描述
       -SP1.3 建立生存周期模型描述
       -SP1.4 建立组织度量库
       -SP1.5 建立组织过程财富库
       -SP1.6 建立工作环境标准       
-组织培训(OT)
    -SG1 建立组织级培训
       -SP1.1 确定战略培训需求
       -SP1.2 确定由组织负责的培训需求
       -SP1.3 建立组织培训计划
       -SP1.4 建立培训能力
    -SG2 提供必要的培训
       -SP2.1 实施培训
       -SP2.2 建立培训记录
       -SP2.3 评价培训效果
-集成化项目管理(IPM)
    -SG1 应用项目定义过程
       -SP1.1 建立项目定义过程
       -SP1.2 利用组织过程财富规划项目活动
       -SP1.3 建立项目工作环境
       -SP1.4 集成计划
       -SP1.5 利用集成计划管理项目
       -SP1.6 丰富组织过程财富
    -SG2 与干系人协调合作
       -SP2.1 管理干系人参与
       -SP2.2 管理依存关系
       -SP2.3 解决协调问题
-风险管理(RSKM)
    -SG1 风险管理准备
       -SP1.1 确定风险来源和类别
       -SP1.2 定义风险参数
       -SP1.3 建立风险管理策略
    -SG2 识别和分析风险
       -SP2.1 识别风险
       -SP2.2 风险评估、分类和确定优先级
    -SG3 缓解风险
       -SP3.1 制定风险缓解计划(避免、控制、转移、监督、接受)
       -SP3.2 实施风险缓解计划
-决策分析与解决方案(DAR)
    -SG1 评价候选方案
       -SP1.1 建立决策分析指导原则
       -SP1.2 建立评价准则
       -SP1.3 确定候选解决方案
       -SP1.4 选择评价方法
       -SP1.5 评价候选方案
       -SP1.6 选择解决方案


第4级 量化管理级 过程域(PA):
-组织过程绩效(OPP)
    -SG1 建立性能基线和模型
       -SP1.1 选择过程
       -SP1.2 建立过程性能度量
       -SP1.3 建立质量和过程性能目标
       -SP1.4 建立过程性能基线
       -SP1.5 建立过程性能模型
-定量项目管理(QPM)
    -SG1 定量项目管理
       -SP1.1 建立项目目标
       -SP1.2 确定项目定义过程
       -SP1.3 选择用于定量管理的子过程
       -SP1.4 管理项目性能
    -SG2 统计管理子过程性能
       -SP2.1 选择度量和分析技术
       -SP2.2 运用统计方法理解过程变动
      -SP2.3 监督选定的子过程性能
       -SP2.4 记录统计管理数据


第5级 持续优化级 过程域(PA):
-组织革新与推广(OID)
    -SG1 选择改进方案
       -SP1.1 收集和分析改进意见
       -SP1.2 识别革新
       -SP1.3 试点改进
       -SP1.4 选择用于推广的改进方案
    -SG2 推广改进方案
       -SP2.1 策划推广
       -SP2.2 管理推广
       -SP2.3 度量改进效果
-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案(CAR)
    -SG1 确定缺陷原因
       -SP1.1 选择待分析的缺陷数据
       -SP1.2 分析原因
    -SG2解决产生缺陷的根源
       -SP2.1 实施行动建议
       -SP2.2 评价变更的效果
       -SP2.3 记录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