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理解的毛泽东(谈高、粟、彭、刘、林、周、蒋之平生)4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贷款还不上被起诉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6 17:51
(7)刘少奇在造神(续一)




  造神运动有两个部分:对下层和上层。

  实事求是的讲,刘少奇对康生那一套是看不惯的。他不赞同搞人身攻击、肉体精神双重折磨。他甚至还怀疑那一套。刘少奇喜欢另外一个模式:坦白反省。所谓坦白反省,就是大家坐下来好好谈一谈,谁对谁不满说出来。班长对连长说,你那天让我给你洗衣服,我不愿意,你骂我,我很不爽。连长就说了,不好意思,没有注意到你的感受,下次衣服不让你洗了。就是大家沟通沟通解开心结,像个大家庭。看起来挺温馨理想的一种方式。然而烽火连天的时代,有多少可行性未知数。刘少奇通过另外的方式影响整风运动的。

  前面提到过,刘少奇写过一本书,《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本书在整风运动中发挥了作用。说中对同志们说了,为了党和革命的利益,对待同志最能宽大、容忍、乃至“委屈求全”,必要时能够忍受各种误解和屈辱而毫无怨恨之心。因为误解终究要消除,屈辱终究要昭雪。怨恨会导致同志之间更多误会。因此要忍耐。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是经受住了党内斗争的考验,才是党性修养到家的表现。对领导要足够尊重爱戴。因为领导是好意的、善良的、无私的、怜惜下属的。即使领导错了也要有理说理。根据这本书对领导的要求,就是领导要体恤下情,时刻为下属着想。

  概况一下这本书:给党内铁的纪律蒙上一层温馨的面纱,千年以来表儒里法制度的再一次翻新推广。毛泽东曾经兴致勃勃地问薄一波:“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写得好,你读过没有?它讲‘修养’,我讲‘整风’,意思是一样的。”

  说白了,就是集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集权。

(7)刘少奇在造神(续二)




  按照这本书的意思,康生同志搞“抢救运动”,四人帮搞文革,大家要忍让。很多优秀的共产党人确实相信了这个理念。刘晓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因在白区工作,经历比较复杂,到延安开会时被康生打成特务。根据他自己的回忆享受了这样一个待遇:十天十夜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接受两个人一组“车轮战”式的审问。审讯者常常拿枪在他脑袋上比划比划。那意思不用多说吧。

  刘晓这样描述当时自己的心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一点也没有害怕,立刻想到的是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少奇同志在该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共产党员要经得起冤枉误会。我若真的被枪毙了,是为自己的信仰而死,要经受得住这个冤枉误会,何惧之有?

  一年后,刘晓恢复了自由,心情愉快地投入了新的工作。文革起,刘晓再次被打成“苏修特务”,母亲被逼死,父亲哭瞎了眼睛,儿女一疯一傻,妻子过早地辞世。

  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以自身的“宽大、容忍、委屈求全”之心对待领导,却没有换来领导的民主“修养”,反而使冤枉误会闹得越来越大,不可收拾。为啥呢,因为领导只是一个人而已,要管的事也很多,同时还要享受生活、注意劳逸结合,怎么可能面面俱到?

  这就是刘少奇那本书的致命缺陷——以人性善良为基础,把组织引向了人治方向而非法制。导致领导权力过于集中而非分散制衡。体现在最高领导呢,就是无法无天。

(7)刘少奇在造神(续三)




  我们知道,现在中共中央最高领导是总书记,一开始那会也是书记。而毛泽东称为主席。虽然就是一个词不同,差别却大了。

  建党之初,陈独秀提出中共采用相对民主的委员制,委员中推举一个书记负责联络。这是一种分权的领导体制。尽管陈独秀本人乐于充当“大家长”,权力依然有限。莫斯科空降兵王明,组织上的权力也有一定的限度。

  这个总书记设置延续到一九四三年延安整风。这一年刘少奇从苏北回到延安。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在周恩来、王稼祥、王明、博古、陈云等政治局委员缺席的情况下,刘少奇和任弼时推动对党的领导体制作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变动。时任中央秘书长的任弼时提出:书记处作为政治局办事机关、成员精简为三人。如果这个提议通过,这三人将有很大权力。刘少奇还嫌不够,更进一步提议:书记处应设立一个主席,其他两名书记是主席的助手,书记处要能够在政治局方针下有权处理和决定一切日常性质的问题。与会者赞同刘少奇的意见,决定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组成书记处,以毛泽东为主席。书记处会议所讨论的问题,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

  ——啥意思呢,就是承认毛泽东有权利干任何他想干的事。

  从此,毛泽东就在党内被正式成为“毛主席”。凌驾于所有人之上。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得到的第二个主席头衔,第一个主席头衔是在苏区失势,总书记向忠发赠送的苏维埃政府主席头衔,一个虚职。这一次才是威力无边。

(7)刘少奇在造神(续四)



  从法理上看,毛泽东这个“主席”具有比斯大林“苏共总书记”拥有更大的权力。在中国历史上,能力超强的个人拥有巨大的权力之后往往能干出伟大的事业。比如说秦始皇一统六国,比如说汉武帝开疆辟土,都是强人和强权结合的典范。没有强人拥有无限的权力,就不可能成就如此功业。同样毛泽东也是一个努力超强之人。拥有这种权力之后,他的军事政治才华得到彻底释放,中国再次快速统一。而在抗美援朝之前,大多数政治局成员对是否参战持保留意见的时候,毛泽东运用自己的权力做了最后决断。

  然而历史一再证明,这种强人和强权结合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是巨大的工程建设,然后是秦帝国崩溃。汉武帝无尽的战争消耗之后,是大汉帝国迅速滑坡衰败。毛泽东在一系列政治军事胜利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了经济建设的惨败,大饥荒给予新中国打击沉重。

  这仅仅是整风运动造神开始而已。巅峰是毛泽东思想。


  PS

  小段小段发,不会一次和谐掉太多,呵呵。

  下次更新巅峰——毛泽东思想诞生。

(8)神座下的牺牲者————国际派

  所谓造神,就是让一个人高高在上、俯视众人,其他人则站在四周、表达忠心、听从领导、服从指示。既然是造神,那么原来和神地位相差不远或者地位曾经搞过神的那些人必须打压、不然和神拉不开距离是不行的。造神是刘少奇的工作,但是仅凭刘少奇无法打压那些人的,必须由毛泽东亲自出马带领刘少奇的造神团队打天下。

  第一批牺牲者,就是那些靠莫斯科吃饭的一帮才子。排名第一位的就是王明。
  十年之前,王明也是一个斗争高手,通过积极打击瞿秋白和李立三上位。前面说过,王明的政治主张就是跟着莫斯科走,自己没有主张。莫斯科让左就左,让右就右。但是王明可以博得莫斯科的青睐并非仅仅善于跟随莫斯科。那年头愿意紧跟毛泽东的人多了去了,毛泽东之前所有中共领导人基本上都是惟莫斯科马首是瞻。李立三稍微叛逆一点,说过一些不太动听的话,结果被狠批。王明所以被看中,因为他很有才。

  王明的才华并不在政治实践上,而是在理论方面。王明作报告,不论何时何地,不需要稿子,张口即来,滔滔不绝讲半天,引经据典、调理清晰、且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回到延安之后,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都能听得如痴如醉,纷纷称赞王明同志是“活马列”。建国初期,王明负责起草婚姻法,一口气讲半天,啥叫出口成章?这就是。

  这可不是写穿越文章,这是在制定法律啊。这种才华,放在历史上也难得一见。然而王明这种卓绝的才华仅仅表现在理论写作上,从没在实践中表现出来。没有实权却又过于招摇,肯定要完蛋的。刘少奇理论水平也是一流,但他懂得隐藏在毛泽东身后。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一个不懂得政治实践的政治家注定是悲催的。王明回到延安,相当于鸟飞入笼,从此天空虽阔,和他再没有关系。回延安之初,王明有过一段时间快乐时光,享受过不少欢迎会,听过不少阿谀逢迎之词。身为知识分子的王明感觉很好。他被这种感觉给麻痹了。和平时代的麻痹,可以多享受一会快感,战争年代麻痹意味灾难来了。

(8)神座下的牺牲者————国际派(续一)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一个不懂得政治实践的政治家注定是悲催的。王明回到延安,相当于鸟飞入笼,从此天空虽阔,和他再没有关系。回延安之初,王明有过一段时间快乐时光,享受过不少欢迎会,听过不少阿谀逢迎之词。身为知识分子的王明感觉很好。他被这种感觉给麻痹了。和平时代的麻痹,可以多享受一会快感,战争年代麻痹意味灾难来了。

  在工作方面,王明起初职位比较高,书记处书记、政治局成员、统战部长啥的,理论上还是有权力的。然而也要看谁干。王明干就比较虚。因为能干事的没人听他的话。听他话的人都是理论家,一样干不了事。后来越来越虚,虚到最后教书去了,叫啥呢,叫女人。一个曾经的中共一把手沦落到延安女子大学校长。延安那地方本来就没几个女人,还要喂猪砍柴抱孩子、那有空学习啊。王校长就想把外地去延安学习的女人全部招进来,组织曰,不行。还有人写信暗示王明,小心点,不要搞花样。

  不仅不行,接下来没过多久,女子大学被延安大学给兼并了。王校长又成了原来的王明,有虚职,无实权,时不时要面对不友善的目光。时不时被批评。常常有人在背后说,看,这就是害我们丢了井冈山的家伙。

  王明最大靠山是莫斯科。然而王明回到延安之后就失去了这个靠山。因为延安和莫斯科秘密通信系统掌控在毛泽东一个人手里。平时师哲翻译,重要情报由任弼时亲自翻译。毛泽东当然不会对王明说,我和斯大林同志交换了啥意见。
  失去莫斯科温暖的怀抱,政治实践能力不够的王明成了一个赤裸羔羊,顺理成章的沦为刀俎上的鱼肉。为了改变自身处境,王明曾经改变策略,低头弯腰去称赞吹捧毛泽东,掀起了一阵吹捧毛泽东的热潮。意思就是,我已经服气了,放过我吧,看在大家这么多年的份上,留点面子吧。

(8)


  毛泽东对这种行为很受用。多年对手终于低头了,当然很有成就感。但他绝不会心慈手软——就算心慈,手也不会软,也不能软。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特别在这么这个拥有赶尽杀绝、痛打落水狗习惯的国度,政治有时候比流血的战争还要残酷。毛泽东继续追击,直到把“教条主义”“左倾机会主义”等一系列标签彻底印在王明脸上。

  王明一个人是没有胜算的,然而国际派还是有很强的实力。博古、张闻天、王稼祥、凯丰、邓发,甚至还要算上周恩来,如果这些人团结起来,毛泽东和刘少奇也没多少办法。三七年刘少奇给张闻天写信时,就被一帮人硬生生给挡住了。就算共产国际解体了,莫斯科还在、斯大林还在。毛泽东和他的新领导班子必须依赖莫斯科的支持。要不然毛泽东干嘛垄断和莫斯科联系的话语权?还不是想取代这些人在莫斯科斯大林那里的地位么。然而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这些人都在干啥?都在争相靠拢毛泽东!

  王明说,苏维埃时代的事,由博古直接负责的。这是在和当年老战友博古等人划清界限。

  博古呢,也在想办法改善自己的处境。此时博古表现比王明要好。国共第二次合作之后,博古一直跟周恩来在国统区搞统战,日子还算可以。然而这种还算可以的日子在皖南事变之后就结束了。回到延安的博古必须面对延安整风。博古采取了两手措施,一是小心翼翼(躲避康生的监视)的跟苏联在延安代表的代表弗拉基米洛夫接触;全面向毛泽东缴械投降,承认自己的错误,写检讨,颂扬毛泽东。

  博古说:我们有保卫的力量,我们有八十万党员,我们有五十馀万在党领导下的军队,我们有巩固的根据地,我们有二十二年斗争的经验,我们有全国人民的拥护,我们有无数身经百战的干部,最后异常重要的是我们有党的领袖中国革命的舵手──毛泽东同志,他的方向就是我们全党的方向,也是全国人民的方向,他总是在最艰难困苦之中领导党和人民走向胜利与光明,我们有取得胜利的一切条件。军事威胁不足以征服共产党,挑拨离间不足以分化共产党,相反我们将更亲密地团结在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周围,在毛泽东旗帜下战斗并且取得胜利。

  博古这么干自求一个目的——自保。他基本实现了这个目标。只是结局有点意外,和叶挺一起坠机,至今还留下一团迷雾。
(8)神座下的牺牲者————国际派(续三)

  张闻天原本是国际派中第三号人物。张闻天和王明同一类人,有才,作报告水平第一流,时不时弄一大堆报告让大家学习。和王明一样,也是缺乏政治实践能力。

  刘少奇之前,毛泽东的政治合作伙伴就是张闻天。中共党史上,张闻天是一个过渡性人物。他和毛泽东合作期间,毛泽东取得对张国焘斗争的胜利。张闻天用他的才华和影响力帮助毛泽东从理论上战胜张国焘。对此毛泽东相当感激。然而张闻天必须下台。因为他的身份是总书记,党内名义上的一把手。毛泽东终究要走上这个位置的。所以刘少奇横空出世之后,毛泽东毫不犹豫的抛弃张闻天,说张闻天从莫斯科背回来一麻袋教条。

  面对毛泽东的职责挑剔,张闻天很郁闷、很想不通,然而他只能做两件事:一,检讨让位;二,歌颂毛泽东。张闻天做的很不错,日后工作还行。如果从此以后张闻天能够隐声,应该有一个不错的结局。然而十几年之后的庐山会议上,张闻天再次成为出头鸟。

  最有趣的应该是凯丰。他原本是最为坚定的国际派,对毛泽东看不上,遵义会议上紧随博古同志、坚定的站在毛泽东对立面,挖苦曰:“你懂什么马列主义,顶多是看《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打仗!”遵义会议之后仍然撂下狠话:谁输谁赢,走着瞧。二十年后,毛泽东回忆说:“遵义会议时,凯丰说我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着两本书去打的,一本是《三国演义》,另一本是《孙子兵法》。其实,打仗的事,怎么照书本去打?那时,这两本书我只看过一本《三国演义》,另一本《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那个同志硬说我看过。我问他《孙子兵法》共有几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他答不上来。其实他也没有看过。从那以后,倒是逼使我翻了翻《孙子兵法》。”如果真是如此,那毛泽东还真应该感谢凯丰。

  然后凯丰很快转而支持毛泽东,在批判张国焘时相当卖力,错批了不少红四干部。之后随博古一同工作,然后一起返回延安。整风运动之初活跃过一阵子,批判王明博古错误路线。然而作为那个路线的一员,他自己也跑不掉的。不过凯丰同志结局还不错,早逝,避开了后来历次残酷的政治运动。

其他人,如王稼祥、邓发等人表现差不多,积极检讨,然后争相颂扬毛泽东。

  王稼祥最先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说法:中国民族解放整个过程中──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正确道路,就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其著作中与实践中所指出的道路。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

  邓发则写文章曰:“青年们!我们究竟走‘中国之命运’的道路呢?还是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呢?我想一切有国家观念、有民族天良的热血青年,为了他的理想,为了他的人格,为了保持他那纯洁的良心,他们绝对不愿意走那法西斯黑暗统治的「中国之命运」的道路的,我相信中国青年是会选择引导中国走向独立、自由、民主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道路的。”

  看看国际派这些人才们,不说还手之力,连招架之功都没有。还没过招就土崩瓦解了。他们真的如此不堪一击么?当然不是。他们不是失败了,而是投降了。失败和投降有区别么?区别不大,但还是有区别。

(8)神座下的牺牲者————国际派(续四)


  这些人都是第一流的人才,受过很好教育,文化水平没得说,都是刻苦用功,且身处逆境从不当孬种。敢于那个时代投身共产党的,就算身子看起来弱不禁风,骨头也足够硬,心也足够强大。瞿秋白就算光辉代表。庐山上的张闻天表现也不差。也许他们政治实践能力不怎么样,拉队伍也不见得行,但是理论水平绝对一流,骂人不吐脏字。搞辩论、政治骂战那绝对不在话下,穿越回三国打嘴仗,放在江东儒生中不见得比诸葛亮差。而早前中共政治局也是唾沫横飞。大家吃不饱穿不暖,唯有用精神代替粮食——开会。

  既然开会,也就是口舌之争,一帮口舌强人怎么会如此惨败。答曰,不团结。
  难道他们不知道团结重要性么?当然不是。

  那么为啥不团结呢?因为他们曾经团结过。

  因为他们曾经团结过,失败了。曾经他们团结在莫斯科周围,把莫斯科当成主心骨,但是惨败。红军长征,实际上就是惨败之后的转移。

  现在很多文章会议那段往事,基本上着眼于阴谋或者利益重新分配,忘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心理因素。

  苏区惨败给那群理论家心理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们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心中那种内在压迫,导致了一种负罪感。即对过去工作失误的一种自责。这种负罪感促使他们不是想办法联合起来迎接以毛泽东和刘少奇为首的进攻,而是试图迎合融入这种力量中从新开始。也就是说他们试图以毛泽东为主心骨代替原来的旧的主心骨莫斯科。

  当国际派的才子们纷纷放弃原来的阵线迎合毛泽东时,并不是他们势利或者说善于见风使舵,而是需要新的主心骨。

  没有主心骨就干不了事。这正是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千年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没有从政治圈子里走出来。所以没有诞生自然科学、没有技术思想、文化缺少精确性。只是一个又一个王朝更迭。

  所以每一个王朝末年,或者说每一个乱世,都有一片知识分子在哀嚎,不是他们懦弱没种(如文天祥),而是没有主心骨来推动他们。国际派的那些人就是这样。离开莫斯科需要新的主心骨,和所有人一样,他们选择了毛泽东。没等毛泽东进攻,他们便纷纷举手投降。于是他们在这场造神运动中扮演了殉难者。

  然而王明博古张闻天等人还不是知识分子寻找主心骨的代表。
(9)神坐下的伤员——周恩来

  前面说过,王明等国际派知识分子在寻找自己主心骨过程中土崩瓦解。但他们并不是知识分子寻找主心骨的代表人物。

  代表是周恩来。

  周恩来和王明他们不一样,他的实干能力远胜国际派任何一位,他的实力也远胜国际派任何一位。和周恩来比起来,国际派的才子们更像未成熟的义气书生。

  周恩来从来没有成为当年最大的那一个,然而在毛泽东之前,他比任何一位党内负责人能量都大。从陈独秀代瞿秋白到向忠发到王明到博古,做重大决定之前都要仔细倾听周恩来的意见。因为周恩来不仅仅是中央委员(中共六大开始),更重要的是拥有极为广泛的人脉关系,以及其他人不具备的能力。

  周恩来是旅欧派核心,那一批人中,包括邓小平、李立三、王若飞、蔡和森、李富春、赵世炎、向警予、李维汉等人。这批人包含了共产党各个时期的风云人物。后来邓小平回忆说周恩来向兄长一样关怀过他,大概就是指法国勤工俭学时代吧。

  在法国,周恩来还干了另外一件事,介绍朱德入党。朱德生于一八八六年,打过很多仗,打来打去觉得没意思,想找一个能托付一辈子的组织。朱德出身旧军阀,要选择一个组织,当时就是一个选择题,要么国民党,要么共产党。已过而立之年的朱德选择共产党。选择之后满世界找党组织,找了一圈之后终于在上海找到大名鼎鼎的陈独秀同志。二人一番客套之后进入正题。陈独秀对朱德相当不感冒,说你旧军阀出身,没资格加入共产党。当时的共产党还是比较弱小的组织,文斗事业刚刚起步,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拥有军队。而朱德这种军官,跟陈独秀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朱德很郁闷,去了欧洲,碰见周恩来才美梦成真。此时朱德三十六岁,周恩来二十四岁。朱德是什么人不用多说了吧。战争年代的朱德可是一个巨大的象征,连毛泽东都不敢轻易触碰的象征。

(9)神座下的伤员——周恩来(续一)



  周恩来还有一个身份:中共情报之父。周恩来亲自组织并领导了特科。这个机关有多重要,打个比方说吧,当年顾顺章叛变,想要把中共中央一网打尽。顾顺章什么人?早期工运领导兼特工领导,了解中共高层全部内情。然而这种事并没发生。因为国民党中统头子叫徐恩曾。而徐恩曾有个得力秘书叫钱壮飞。钱壮飞是周恩来的人。顾顺章还没有被押解回南京,钱壮飞已经到上海报告了。

  可以说没有这个机构就没有中共中央那些人。这个组织可以把触角伸到蒋介石司令部。当年胡宗南带领精兵二十万进攻延安。延安仅有彭德怀指挥的两万解放军。但是两万人可以牵着二十万人的鼻子走,到最后战而胜之,除了一大堆早已熟知的原因外,还有一个人也应该铭记。他叫熊向晖,他是胡宗南最为器重的秘书,同时他的另一层身份是共产党特工,和周恩来直接联络。毛泽东说熊向晖一个人顶几个师。

  十大元帅中,有聂荣臻有过情报工作经历;十大将军中,陈赓本身就是极其出色特情报领导。周恩来手中最为出色的特工,号称情报之王的李克农上将一直负责情报部门。几乎所有敏感信息,周恩来都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周恩来的军方背景极不平凡。国共合作期间,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政治部主任就是周恩来,周恩来的副手则是叶剑英。那个时候,未来的十大元帅在哪里?彭德怀还没认识段德昌,贺龙还在当军阀,刘伯承在川军之中,徐向前还是一个数学不咋的且不爱说话的学生,林彪更是害羞的厉害。

  黄埔出身的中共将帅有多少就不用介绍了吧,光元帅就有徐向前和林彪,算上教官聂荣臻和副主任叶剑英,就有四个。死去的那些,包括蒋先云、黄公略、段德昌、左权、刘志丹等人,各个大名鼎鼎。后面还有陈赓等人,就不说了,他们都是周恩来在军内的根基。

  周恩来进入苏区之后,出色指挥过第四次反围剿斗争,赢得过军方资源。长征途中,以及西安事变,国共合作,周恩来都是主角。如此一个人物,以素质而论,成为一派领袖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周恩来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领袖。不说党内一把手,第二位都不沾。

  纵观周恩来的一生,斗争辅佐别人。辅佐毛泽东之前,他辅佐过陈独秀、蒋介石、瞿秋白、王明等人。无论遇到什么坚信环境,周恩来总能平静度过。无论在怎样顺境,周恩来总是不会、甚至不愿意成为领袖。他好像不愿意出头和蒋介石的国民党争夺天下。

  如果从历史上寻找模板,周恩来的模板应该是张良或诸葛亮那样的人物,总是在兢兢业业做事,在等待领袖人物出现,等待他的主心骨。终于他等到了毛泽东。他决定服从毛泽东,协助毛泽东和蒋介石斗。

(9)神座下的伤员——周恩来(续二)



  遵义会议上大家商定,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新三人团成立,代替旧的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周恩来作为党代表在军事上享有最后决定权。也就是说,让毛泽东名义上辅佐周恩来。几个月之后,角色就对调过来,变成周恩来辅佐毛泽东。那几个月是周恩来最接近领袖地位的时候。他放弃了。主动或被迫只有当事人晓得了。

  就算周恩来已经拿毛泽东为领导。但是对毛泽东来说,这个实力派部下经历太复杂了,需要仔细考核。至少要敲打一番,表明自身权威。

  四零年开始,周恩来远离延安本土、一直在重庆搞统战。三年之后,四三年七月十六号回到延安,正赶上抢救运动高峰。前一天,也就是七月十五号,康生同志刚刚投以巨大的精力和才华完成人生巅峰作品——《抢救失足者》。抢救失足者的运动随即展开,在这项运动中,所有从外归来的人基本上都是特务或者有特务嫌疑。

  周恩来一出戏,立刻成为一个巨大的猎物。康生等人看见周恩来回来,如同豺狼看见羔羊,顿时双眼发光,喜悦之情暗藏心头。这可是一条大鱼啊,如果成功,轰动效应将不下于魏忠贤消灭东林党,自己的这块牌子可就算亮起来了。
  康生等人很快发现,要找周恩来的茬太容易了。此人和陈独秀、蒋介石、王明、博古这些延安的臭石头紧密合作过,而且至今依然有着千丝万缕之联系。而且周恩来同志在井冈山上还曾批判过毛泽东。按照计划,随便弄点材料不在话下。然而康生同志很快又发现,周恩来只不过看上去像羔羊,实际上是大象,一头豺狼永远可望而不可即的大象。尽管周恩来的经历如此复杂,要弄材料太不容易了。周恩来的人脉太广了,人缘太好了,让同是干过特科的康生羡慕嫉妒恨到牙痒。

  然而康生到不必生气,因为他和周恩来差距是全方位的。行动能力、人脉、阅历、乃至相貌,周恩来能甩康生好几条街。康生胜过周恩来的是书画功底和文物鉴别,这些对整人没用。

(9)神座下的伤员——周恩来(续三)



  周恩来和毛泽东之间的真实关系,康生根本无法正确评估,甚至并不了解。周恩来反对过毛泽东,但同样支持过毛泽东。毛泽东虽然要周恩来臣服,同样需要周恩来支持。在这点上,周恩来很清楚。举个例子,重庆时,周恩来的父亲死了。当时周恩来正在住院,邓颖超和董必武等人为周恩来身体着想就没把消息告诉周恩来。三天之后,周恩来在医院得知真相,大哭一场,同时把董必武和邓颖超等人啰嗦一顿。接下来周恩来做的,就是把情况打电报告诉延安的毛泽东。也就是说,不论什么事,周恩来总是第一时间呈报毛泽东。对毛泽东的尊崇,或者说这份政治敏感性,康生有这水准么。

  周恩来行动很敏捷,信息来源广泛,就算人不在延安,延安发生的一切他也知道。并且知道该怎么应对。

  周恩来的应对措施可谓天衣无缝:第一步就是加入到颂扬毛泽东的合唱队中。在延安中央办公厅欢迎他的招待会上立刻如是表态:“没有比这三年来事变的发展再明白的了,过去一切反对过、怀疑过毛泽东同志领导或其意见的人,现在彻头彻尾的证明其为错误了。我们党二十二年的历史,证明只有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是贯穿者整个历史时期,发展成为一条马列主义中国化,也就是中国共产主义的路线。毛泽东同志的方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方向。毛泽东同志的路线,就是中国的布尔什维克的路线。”慷慨激昂,感染力很强。

  虽然毛泽东对这一类的乐章已经习惯了,但周恩来的表态依然与众不同。并不是说周恩来言语上有什么创新,是实力决定的。就政治实力而言,当时的周恩来远胜羽翼未丰的刘少奇,是毛泽东之外最具实力的人。周恩来表态,给了其他老干部做一个示范。周恩来不仅仅表态,而且身体力行。此后毛泽东发表讲话,周恩来总是坐在第一排中间,和毛泽东面对面的地方,倾听毛泽东的讲话,神色庄重、态度端正、一丝不苟的做记录,俨然以学生自居。这是应对措施第二步。

  在这点上,周恩来表现远胜国际派的理论家们。王明他们只是承认错了,却没有用行动表达出来。批判会也不参加,躲在病房不出来。这就是理论家和真正政治家的差距。即使毛泽东再苛刻,也挑不出刺来。何况毛泽东还要指望周恩来的全力支持。没有周恩来的支持,毛泽东要统一政令难度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步:周恩来还抓住机会向刘少奇表达敬意,说自己在白区工作时期暴了不少问题,而刘少奇同志才是正确的。此时的刘少奇还没有定性为白区路线正确代表,周恩来已经看到了结果,并顺水推舟做了人情。面对如此强人,康生等人再狠,也只能徒呼奈何。

(9)神座下的伤员——周恩来(续四)



  像康生这种只能对付内部同志的同志能力虽然很强,那也要看和谁比。和周恩来相比还是初级阶段。周恩来是谁啊,周旋于重庆和莫斯科之间游刃有余的人物。而康生同志的整人技术连延安都出不了。

  光低头或者表达敬意是无法过关的。要过关还需要深刻的自我检讨。其实从毛泽东的角度讲,周恩来做到这些差不多了。毕竟同样位高人脉资源极其丰富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也没有触及到。说到底他需要实力强大的周恩来的支持。为何要对周恩来紧追不舍?

  问题还是出在刘少奇身上。延安整风之后,刘少奇主导党务的格局已经初现。然而不论何时何地任何集体,要提拔某个人,首先需要成绩。领导无法让人信服,后台无法让人信服,只有成绩才能让人信服。要把实力不是那么雄厚的刘少奇拉到党内至高无上的地位,必须拿出足够的成绩。刘少奇没有指挥过军队,只有白区工作经验。

  要让一个只有白区工作经验的人上来,必须强调白区成绩。之前那些工运领袖纷纷犯错误的情况下,要扶正刘少奇为白区正确代表,还需要解决周恩来的问题。

  周恩来的问题就是白区功劳不比刘少奇小。

  既然如此,直接选择周恩来为白区路线正确代表得了,比扶正刘少奇简单很多。初看起来是这样。事实完全不是那回事。首先周恩来性格比较中庸柔和,亲和能力超强,组织水准一流,跟谁都能和得来。让他去挑战张闻天,去消灭国际派是不可能的。倒是国际派分裂,让他去团结协调还差不多。如果博古还是一把手,他就会和博古合作;王明还是一把手,他就会和王明合作。让他像刘少奇那般去造神也不太可能。造神意味着要和别人开火斗争。周恩来干不来这事,和他性格不符。就算他决定死心塌地跟随毛泽东,也不会主动掀起猛烈斗争。在后来历次政治运动中能看出来。就算迫不得已参加批斗会,批斗别人之前必然先做自我批评。毛泽东晚年评价周恩来:爱和稀泥。

  其实不是周恩来爱和稀泥,是性格决定的。还是性格决定一切。

  另外一个问题是,扶正周恩来为党内二把手固然容易,然而周恩来本身已经树大根深,无须依赖毛泽东也能获得很好。不管谁当一把手,周恩来只要配合就行了。刘少奇不同,刘少奇军内没有根基,要想党内立足,必须依赖毛泽东。这样毛泽东就可以仅仅的把党抓在手里,以党的名义指挥枪,名正言顺。

  要扶正刘少奇,就要清算周恩来在白区工作,降低他的成绩和威信。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自己深刻检讨,说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把那长篇大论检讨翻译过来就是,周恩来亲口说我很笨蛋、干了笨蛋才干的事、要向其他同志学习云云。就算缺点和错误不够,他自己也得想办法,增加缺点错误的数量和质量。总之一句话,白区工作干的最好的是刘少奇同志。

  周恩来违心检讨,受了伤害,但并不致命。因此他只能算是神座之下的一个伤兵。这个伤兵很快恢复了力量,重新投入战斗。因为他是超级战士,活动能力极强,恢复能力极强。周恩来一生检讨无数,每一次都能顺利恢复,皆因他那融合的躯干里蕴含着惊人的力量。

  至于想要公开批判周恩来的康生同志,本身就是一个笑话,和十几年之后盛传柯庆施要当总理一样是个笑话。所以说笑话,只因为康生或柯庆施等人和周恩来能力差距过大。不是毛泽东偏爱周恩来,而是周恩来自身实力决定的。另外周恩来通过自己检讨保住了一大部分自己人。比如说陈赓,虽然反对过批判王明,却也没怎么样。

  整风到最后,莫斯科看不下去了,觉得过火,对王明和周恩来表示关注。虽然共产国际不在了,共产党依然离不开莫斯科。特别是随着二战行将结束,斯大林的力量和威望逼近历史巅峰。尚处在荒凉延安的毛泽东绝不可能对他的声音听而不闻。

  然而延安整风运动中。周恩来的命运还不是最尴尬的。最尴尬的是军方。


  PS:下次更新神座下的英雄——将军们

(10)神座下的英雄——将军们

  延安整风之中,军方统帅们处境最为尴尬。

  军队是毛泽东的命根子。没有军队就没有井冈山,换句话说,没军队就没有毛泽东。军方将领们在前方拼死拼活打仗,在党内很少有发言权。

  当毛泽东一方面论证枪杆子里出政权,另一方面又在坚定执行党领导军。看似矛盾,实则高明之至。通过枪杆子出政权的论断,逼迫其他政治家就范。延安整风中的理论家们如果手中掌控军队,毛泽东还敢发起整风运动么。另一方面,他又不把自己归入军方,而是通过党领导军打压军方将领。

  这大概是中国五千年用人之精华吧。

  既然要整风,光整党整政治人物是没啥用的,关键要把军队捏成一团。毕竟那是战争年月。政治家说的天花乱坠也没有,消灭不了一个敌人。如果无法在主要业务——军事——上取得成就,花言巧语很快就会变成恶毒攻击。王明博古的遭遇就会轮到毛泽东。这点他非常明白,因此要大力气整军。

  整军,是一门技术活。整得不好,要出乱子的。那群人可不管左还是右,马列主义中的内涵他们也不知道。不能让老子信服休想让老子卖命。既要保证不损害军人战斗力,又要把全军捏合成一个整体,统一在一种思想之下,难度非常之高。斯大林清洗红军的伤害依然历历在目。清洗肯定是那条路走不通了。何况八路军当时处境已经很不妙了,搁不住清洗。

  这种高难度技术活,在别人那里也许很难,但难不倒毛泽东。

(10)神座下的英雄——将军们(续一)



  怎么整呢,朱德不能动。长期以来的宣传,朱毛作为一体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动朱德,可能造成八路军震动,进而影响整体作战实力。

  那就整下边的人吧。林彪刚从苏联回来,又是嫡系,用不着整。罗荣桓一直跟随毛泽东,且为人低调朴素,政治过关。叶剑英和聂荣臻参谋型人物,倾向于政治家,且和周恩来关系密切。周恩来的个人检讨,某种意义上遮住了此二人。只要政治上稍微触及一点就行了。

  后来十大元帅中,个性最为鲁莽的是贺龙元帅。然而贺龙元帅口直心快,且紧紧配合毛泽东批判张国焘,双方比较了解。当年毛泽东娶江青,很多人反对,唯有贺龙大声说:“堂堂一个大主席,讨个女人有什么了不起,谁再议论我枪毙了他!”豪情不减呵。让人感叹的是,而是多年后,贺龙因对文化大革命热情不够赔了性命。

  刘伯承当年井冈山时代反对过毛泽东。但之后的岁月里刘伯承对毛泽东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同时刘伯承是军内唯一一个可以和国际派扯上关系的高级将领,要想隔断国际派军内实力,必须把刘伯承和他们划分开。最为重要的是,当下用人之际,刘伯承低调有才华且并不在十分要害位置上。

  徐向前的情况和刘伯承差不多。徐向前追随过张国焘,且有西征失败之污点。然而作为红四军代表人物,拉出去整,必然又翻出当年旧账。毛泽东应该清楚记得,当年因张国焘叛变处理范围扩大差点造成红四军官逃跑的事。其中还传言许世友要杀毛泽东的趣闻。此时的徐向前行事极为低调,让修养就修养,让上前线就上前线,毫无怨言,且不和老部下来往。如果这样的人也拉出来整风,那么整个军方要从上到下整一遍,毛泽东也别想有好日子过。

  战争年代,毛泽东用人有一个风格,就是把政治对手打掉之后,再把哪一方某个军人提出来当代表。也就是所谓恩威并施。施恩于将军,雷霆之怒劈向政治家。刘伯承和徐向前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见证。

  要什么样的人才符合标准呢,军内有实权,手无实权且不懂得收敛服从的人。当时中共有两支队伍,八路军和新四军。对照这个标准,八路军中最合适的对象是彭德怀。而新四军么,项英本来是天然选择,项英死后,只能是陈毅了。

不谈政治路线,单从为人来讲,刘少奇这个人政治仕途比较顺利,也因此承压能力比较差,毛实际上很看重刘的,但刘在后期对毛不太顺从,毛对刘是有看法的,但路线斗争都是假的,路线上面的分歧不是毛要打倒刘的根本原因,邓也不大听毛,但毛对邓跟对刘是有区别的,有人说因为邓在苏区是毛派,那刘少奇还是1925年毛指派发动安源罢工的下属兼朋友呢,所以,到毛这个层面要考虑个人感情,但更重要的是政治利益和政治遗产。

  毛很看重小平,小平敢作敢为,周总理说过小平是举重若轻,不怕得罪人,自己呢,嘿嘿,是举轻若重。小平也是大跃进的支持者,搞过右派,犯过错误,七千人大会后,对毛比较反感,坐在离毛老远的地方一言不发。刘、邓一段时间对毛阳奉阴违,毛很生气,但邓与刘不同的地方是邓是直接无视毛,邓觉得毛不切实际,根本不点毛,用毛的话“钢铁公司”,刘的问题则是在七千人大会之后跟毛想法不一样,但又顶不住毛的压力,去搞毛提出的四清等运动,如果七千人大会之后,毛要搞什么四清,刘坚决不干,可能刘被整倒,但绝不会在文化大革命被戴上“叛徒“的帽子。要怪只怪自己不够硬气,才可能被人当成叛徒。

  邓被打倒,但毛对刘邓路线中的两人还是区别对待的,吴法宪《岁月艰难》中讲,毛对人说,邓在军队呆过,跟刘不一样,不能用同样对待。毛根本不提什么刘邓路线,只讲两个人差别,说难听点就是邓这个人还有用处,刘是一点用处也没有了。邓比刘有用处的地方就是邓性格比较硬气,能承受压力,敢承担责任,将来还可以干点工作,至于刘,人家都不跟你玩了,你还在乎人家什么?

  邓被流放江西几年,自己劈柴做饭,一家三口老人(邓、卓琳、邓的继母)自力更生,没有任何的消极悲观,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也不抱怨,也不求饶,这些信息源源不断的传达到毛的耳里。有人说把邓从江西解放出来是周的建议,其实周才不会这么做,虽然两人都曾留学法国,但大跃进之前邓是紧跟毛的,周从延安整风之后就被整的老老实实的,邓会老实听周的话?周的根基很深,但被毛一直压着,直到九一三事变之后,党内、军内被整的七零八落, 被毛曾经给予信任的接班人刘少奇、林彪、张春桥、王洪文等纷纷倒台,周才真正在党内抬起头来。但毛到临死都要压周一头,周心中委屈万般。

  周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在规定的程序内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但决断力不行,许世友说他“和稀泥“语含讥讽。周自己也认为自己只是做副手的材料。毛是不大瞧得起周的,虽然还必须用周。毛很欣赏邓,曾对赫鲁晓夫说,不要小看这个小个子,就是他指挥了淮海战役。毛在解放邓小平的时候说邓”绵里藏针“硬得很,实质上是一种赞扬。但毛最看重的是自己的政治遗嘱,就是党内未来的领导人会不会像赫鲁晓夫一样全面推翻斯大林时代的所有东西。毛认为邓具有接班人的威望和能力,但问题是邓是不太听话的,所以,毛要邓保证将来不否定文化大革命,实质上就是以接班人的位子做交易让邓小平保证将来不否定毛泽东时代,如果不看重邓小平,还要邓小平保证什么,直接打到不就得了?小平硬就硬在这里,宁愿被打倒也不妥协,毛这下犯难了,其他人根本不具备接班人的能力和威望,而小平又不听话,晚年的毛矛盾纠结,心境凄凉。周曾经对毛推荐李先念做接班人,毛说,先念同志倒是个好人,但就是软了点。要在党内选一个既有能力又有威望的接班人真难。

  八十年代末,国内局势动荡,赵书记不堪压力,对戈尔巴前夫说,其实都是邓掌权,我就是一个打酱油的,结果邓相当生气,邓生气的地方不在于赵这么说他,邓在事件中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派军队镇压,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他生气的地方在于赵根本不具备最高领导人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和担当,也根本不放心把江山交给这么不堪承受压力的人,这应该是毛与邓作为两代最高领导人心心相惜的地方吧。后来邓选的接班人的重要亮点就是在一片鼓噪西方民主、自由舆论环境的大背景下敢于在西藏动用军队坚决镇压叛乱。

(10)神座下的英雄——将军们(续二)


  所以彭德怀和陈毅就成了军方要整顿的对象。有了这两个人物做代表,触及到军方皮肉而不伤及筋骨,再好没有了。

  彭德怀和毛泽东的关系,前面已经说了很多,归纳起来一个词——爱恨交织。
  长征过程,彭德怀因为坚定支持毛泽东,有大恩。之后又有学多磕磕绊绊。

  后人研究彭毛二人关系时,多半着眼于彭德怀个性倔强。认为彭德怀倔强的个性经常触碰毛泽东的神经。这种说法也不能说没道理。然而比较一下林彪就会发现。彭德怀触碰毛泽东神经的次数没有林彪多。井冈山时代,林彪怀疑红旗还能打多久;会理会议,林彪让毛泽东放弃军事搞政治去;到了延安那会,林彪还要去陕南打游击;在东北对毛泽东先斩后奏。这都是原则性的违逆,毛泽东都忍了。林彪个性就不倔强?当然倔,而且不输彭德怀。彭德怀性格中最为毛泽东不容的,是那种“独立性”。林彪也倔,但是在立场上选择紧跟毛泽东,即使常常让毛泽东不爽,但关键时刻总是站在毛泽东这一边,从未变过。彭德怀的独立性,使得彭德怀虽然极为尊崇毛泽东,并不对毛泽东亦步亦趋,百团大战,认为该打那就打。庐山上,认为该写信就写信。

  彭德怀身上这种独立性,让他有别于其他将帅。正因如此,彭德怀的一生都与众不同。别的将领只顾打仗。彭德怀除了打仗还关心其它事,彭德怀曾给毛泽东发电报讨论日后建国问题:国民党有长期历史影响,且有一定社会基础,战后我党与国民党的斗争仍是长期的。战后中国人民的政治动向是“自主自由”,“和平建国”,谁能满足这一愿望,谁将取得最后胜利。这封电报时间是一九四二年,还没看见抗战的希望。

  彭德怀认为中共应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制度,在人与人之间发扬互爱、互敬、互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保障自由、平等、博爱成为合法的束西。目前则要进行“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教育,灌输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这些建议看起来非常好。然而在毛泽东看来,这不是军人该干的事。此外彭德怀还关心很多事,比如说妇女问题,比如说商店问题,比如说教育问题。

  毛泽东要整顿八路军,没有比彭德怀更合适的目标了。彭德怀职位是八路军副总司令。在总司令朱德很少参与前线指挥的情况下,副总司令掌握实际指挥权。他也不负众望,打出了百团大战那样的战役。打击这样一个人,可以震慑其他军人。你们有彭德怀牛么?没有。那就好好听党的话吧。牛叉的彭德怀刚刚被党棒敲了脑袋。
 (10)神座下的英雄——将军们(续三)




  而且彭德怀此人心高气傲,有时很蛮横,不仅不去笼络人心还得罪不少人。敲打他,可以拉不少帮手。特别是搞政务党务的同志。因为彭德怀不大看得起搞政治的,比如说阴狠毒辣的康生同志,比如说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的刘少奇同志。在他看来,这些动舌头动嘴动笔的先生们作用不大,只是毛泽东身边一群搞文件的而已。别人对康生敬畏如虎,彭德怀看他从其量一只狐,毛泽东身边的一只狐。

  好吧,彭德怀同志,那就让你尝尝他们的火力。有时候舌头也能伤人。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在笔杆子那里可以成为叛国者。

  要彭德怀低头表态不难,因为彭德怀对毛泽东本来就非常钦佩。在颂扬毛泽东的合唱团中间,也有彭德怀的声音。彭德怀写过这样的文章:“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几年中,对于理论上的伟大贡献,有持久战的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新民主主义论’就是辉煌的杰作……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论”,既不混同于旧三民主义,又不混同于假空喊社会主义,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正确的提出于中国目前的具体环境及历史阶段,成为中国革命现阶段的指针。”这就是彭德怀,就连这颂扬都与众不同。

  然而整彭德怀的目的并非整治他一个人,而是震慑其他人。彭德怀这种人,不会因为一次整风就改变其独立的个性。要不然也不会出现庐山那一幕。

  彭德怀又非常强硬,偏偏不认输。就出现这样一幕,一大堆理论家对一个军人喷口水扔板砖。他们不是和彭德怀比贡献、也不谈战争,而是在清算。

  甲说:你说说你个彭德怀,整天板着脸,见人也不笑笑,也不交交心,即使吹吹牛也好啊,怎么能整体板着脸呢,你还拿我们当同志么?你这个人对待同志的态度就不对。——这是态度问题。暗示彭德怀不会做人。

  乙说:你口口声声自由、平等、博爱,那是资产阶级那一套。资产阶级都是唯利是图的,你说你当年投身革命有没有“入股”的嫌疑?恐怕是有吧,你沾了伟大的毛主席的光知道么,有了毛主席才有你的成就。然而你呢,你看你的名字起的就不对,原来不是叫彭德华么。德华,得到中华也,和毛主席争天下么。因为伟大的毛主席是要赢得天下的。你看你多阴险,简直是太阴险了。你知道错吗?——质疑革命动机,增添莫须有罪名。

  丙说:现在来谈谈百团大战问题。如果不是你不请示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擅自发动战争,鬼子进村次数也许就不会增加。假设你运用伟大的毛主席的伟大战术,可能就是另一个结果。要不是你的骄傲自大,损失或许会少点。都是你的错,你知道吗。——质疑百团大战,彭德怀迄今为止指挥过的最具影响力的战争。唯有如此才能打击彭德怀的威望。

  丁说:彭德怀同志啊,我们也不想怎么着你,就像帮助你改变错误。你还是赶快认错吧。如果你不认错,我们会帮助你,直到你发现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错误为止。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帮助下你会认识错误的。因为我们是伟大的毛主席的学生。伟大的毛主席是战无不胜的,你拒绝我们的帮助就是拒绝伟大的毛主席,就是……

(10)神座下的英雄——将军们(续四)



  如此这般前后持续43天,战斗过程异常激烈,陈芝麻烂西瓜全部翻出来,一遍又一遍,白天太阳晒、往上让风吹。出现很多如果假设大概可能差不多之类不确定性副词。如同一群苍蝇围着一头狮子嗡嗡乱叫。搞得彭德怀头都大了,最后烦的不行,表态曰,爱咋地咋地吧。

  理论家们长出一口气:总算给彭德怀打倒了!

  然而没多久,他们就傻眼了,因为彭德怀又复起了。那些批判他的人见了这种情况换了一副笑脸,点头哈腰,三句话不离彭老总。这样一点头就是十五年。十五年之后的庐山,彭德怀再次成为批判对象,再也没能复起。原因很简单,没战争了。

  延安整风之后的彭德怀得以复出要感谢蒋介石同志。蒋介石的拳头胡宗南伸向了延安。胡宗南是什么样的人呢,也没有三头六臂,只是不可能被舌头打败。那帮善于用舌头的人对胡宗南毫无办法。因此彭德怀只好复出了。通过这一番折腾,大家各干个的活,唯有毛泽东彻底完全的控制了八路军。

  如果说对彭德怀猛烈开火四十三天是为了敲打八路军其他将领。那么对陈毅是另外一回事了。和整天板着一张脸得罪人无数的彭德怀不一样。陈毅的情商非常高,统战、组织、搞政治样样都行,见人哈哈一笑,有话直说,人员甚好。再加上能诗善文,很有儒将味道。历史告诉我们,这种人深得文人喜欢,大后方做资料的一邦同志对陈毅感觉都不错。一言蔽之,陈毅同志人员很好。

  人员老好的陈毅同志不幸沦为被整典型,并非他本人怎么样,而是因为他所在的团队——新四军——有问题。

(12)政治二人转之巅峰——毛泽东思想诞生

  毛概嘛,谁不知道啊,考试时还是靠抄袭才过呢。真实的毛泽东思想和教科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那本教材是经过专家教授咀嚼过的东西,因此味道有点怪异。事实上毛泽东思想并不是那本书,而是鲜血和白骨练成的。

  这可不是在拍恐怖电影,因为世界上任何恐怖电影都是有限度的。

  数千年来,中国每一次浴火重生,都意味着流血再流血。两千多年之前周解体,历经春秋战国数百年流血,方有秦汉强势。东汉末年起,又是流血几百年,才有隋唐盛世。五代十国,乃至贯穿整个两宋王朝,战争从未休止,流血从未休止。接下来是元的野蛮和明清僵化。清末民国,中国进入流血最为惨痛的时代。

  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想要给国家止血。有人想要以相对温和的方式给国家止血,比方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没有成功,反而使得谭嗣同等英豪流血而亡。又有人希望通过简单一点的方式给国家止血,比方说孙中山让贤袁世凯,也没有成功,反而让宋教仁等志士流血而亡。最后没办法了,只能通过最原始的力量以暴抑暴,铲平一切重新来过。毛泽东思想,就是这个过程中流血中流出来的。

  所谓毛泽东思想就是一帮精英通过无数次生死考验之后得出来的行动指南。这本指南就四个字——实事求是,都说烂了。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很少。翻开整个一部中共党史,实事求是,就是为了革命理想需要流血时就流血、需要杀头就杀头、需要坐牢就坐牢、需要蒙冤就蒙冤、需要运动就运动、需要改革就改革、需要开发就开放。在这些“实事求是”行动中,很多同志流血牺牲、变成累累白骨,同时杀了很多同类。从共产党建立到新中国诞生这段时间里,不停的流血再流血。

  为何?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如此是因为必须如此。毛泽东思想就是为了解释这个问题而诞生的。

(12)政治二人转之巅峰——毛泽东思想诞生(续一)



  所谓新中国,就是流血留出来的。与其说浴火重生,不如说浴血重生。

  如果把中共看成一个巨人,那么毛泽东思想便是巨人的灵魂。

  正是因为有了灵魂指引,巨人才能把自身力量运用到适当地方。

  毛泽东用政治家的身手加上诗人气质,指挥一帮精英南征北战、流血牺牲实践诠释了巨人灵魂。因此毛泽东成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刘少奇通过自身理论实践水平装扮了巨人灵魂,成为这一理论发现者。

  在理论方面,除了这一思想的创立者毛泽东,就是把这种思想形式化的刘少奇功劳最大。毛刘联盟建立,意味着垄断理论话语权。

  政坛之上,掌握话语权,就是掌握真理。

  这种话语权不仅仅在军事上打退敌人,而且在党和政府中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因此在当年,毛泽东第一,刘少奇第二。

  党内的优势延续到政体上,还是毛泽东第一,刘少奇第二。等到毛泽东的经济政策搞不下去,刘少奇成为新一任国家主席,便在政体上赢得权力。发展到最后,毛泽东是党的主席,而刘少奇是国家主席。只是走上前台的刘少奇并没像毛泽东设想的那般解决问题,他打算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那恰恰是毛泽东不愿意看到的。




  先这么多,下午晚点继续续,争取多点。

 (12)政治二人转巅峰——毛泽东思想诞生(续二)



  毛泽东思想诞生很多积极因素,这些各种书籍宣传里都说的很明白了。

  凡事都需要一分为二。这里说说不利一面,不利一面就是把毛泽东送上神坛。历史发展无数次证明,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这个人建立一种组织,能量讲大大增强;如果组织上再加一种思想,不仅能量加强,还将影响到后世。

  共产主义的创立者是马克思。马克思思想行为概况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影响了这个世界。但是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他的影响仅仅是理论方面,通过他人革命实践改造这个世界。

  马克思之后是列宁。他的思想行为汇总为列宁主义。列宁指导了俄国革命,并且取得了成功,初步建立起一个苏维埃政权。但是这个政权是柔弱的,并不强悍。真正让苏联强悍起来的,是钢铁一样坚强的斯大林同志。斯大林虽然有一个强大的组织,却并无统领一切的思想。有听过斯大林主义么?没有。

  接下来谈谈毛泽东思想了。毛泽东思想和马列主义完全不同。马克思主义是基本上就是一个理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智力活动的结果,就算后来导致了第一国际,那也是先有理论后有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列宁比马克思更为激进一点,也是边理论边实践。毛泽东思想是另外一回事,先有实践然后才形成理论。中国共产党流血流了二十年之后,才流出自己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等到这个从残酷实践中锻造出来的思想帮助中国大地再次找回尊严之后,许多人就把它当成绝对真理对待。一系列的阿谀吹捧就来了。像刘少奇、像林彪,就是吹捧队伍里的杰出代表。在这个过程中,这个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同志赢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也被推到历史的悬崖边。所有敢于表达不满的声音都将被无情镇压,在镇压这些不满声音的时候,毛泽东原本光辉的形象上开始有了污点。

  这个世界并没有一种真理能解决所有问题。没有一个人能解决所有问题。毛泽东思想不能,毛泽东本人也不能。当一切问题都要用毛泽东思想解决,当所有事都需要毛泽东一个人做决定,那么灾难将不可避免的到来。不仅仅是死去的那些人,包括毛泽东和刘少奇等人在内也是一种灾难。对于大饥荒、以及随后的历次运动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记忆犹新。

(12)政治二人转巅峰——毛泽东思想诞生(续三)



  这一系列造神背后,刘少奇的贡献最大。

  毛泽东思想诞生,刘少奇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毛泽东一人独大,刘少奇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毛泽东被神化、成为全人类的太阳,刘少奇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种理论化、组织化、原则化的吹捧,远比柯庆施那种“相信毛泽东要迷信地步”、林彪那种“天才论”“顶峰论”严重许多。盲目的跟风叫嚣,大家很容易一眼看穿。像工程师一样构建的理论,想要批判却很难。

  在个人吹捧上,刘少奇也不逊色。中共七大,刘少奇作修改党章的报告。他把“毛泽东思想”写进党章,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还把“努力地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规定为党员的一项义务。这份报告在105次提到毛泽东的名字,名字之后还会伴随着一个“最”字,比如说“我们的毛泽东同志,不只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而且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科学家,他不但敢于率领全党和全体人民进行翻天覆地的战斗,而且具有‘最’高的理论上的素养和‘最’大的理论上的勇气等等”数一数,多少个“最”字。如此有才气的言语,后来的林彪等人是写不出来的。而且毛泽东啥时候变成科学家了?毛泽东固然伟大,但终其一生和科学家三字联系不大吧。

  所以刘少奇之子,刘源同志才说:父亲对于毛泽东凌驾于全党全国人民之上是负有重大责任的。这话是经过诸多振痛之后的反省。

  评:刘少奇和康生,一个温和严谨一个阴狠毒辣,用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延安整风运动。康生的狠毒,留下怨恨的种子。刘少奇的温和严谨成了造神运动根源。

  造神运动这项工程,刘少奇算总设计师,还有众多参与者,作用如同工程师。具体是那些人呢,可以参照陈毅在文革中的话。陈毅说:“在延安,刘少奇、邓小平、彭真、还有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这些人,还不是拥护毛泽东思想最起劲!现在怎么样?当年赫鲁晓夫吹捧斯大林,后来怎么样?刘邓那些人没有反过毛主席,那时他们根本没有见过毛主席!反毛主席、挨整的是我们这些人。”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陈毅提到这些人都是造神运动参与者,文革时代,都遭了殃。
刘少奇为何惹那么多人不满



  中国有句俗话:不遭人嫉是庸才。反过来理解,只有精英才会遭人嫉妒。刘少奇所以遭人不爽,只因为他是精英,只因为很优秀而已。刘少奇是精英么?当然是,而且是精英中的精英。建国之初,一位身处高位又不在最高位置的人、且即将走向最高位置,要想不惹非议非常困难,特别是这个人又干了很多事,露出很多破绽的情况下。对此西方有人说,人只要干事就会犯错。犯了错的人就会被抓住尾巴。看来在这一点上,东西方有共同的看法。

  那么是不是可以解释为,有那么多人对刘少奇不爽,只是羡慕刘少奇的才华、嫉妒刘少奇的权力、恨刘少奇的影响力?如果是这样,就不用写这些东西了。故事另有原因。

  对比一下同时期的周恩来就能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刘少奇和周恩来同年,算是同一代人。论才能、人品、乃至相貌周恩来都不输给刘少奇。工作这一块,周恩来也没少干,而且更为庞杂,除了党务这一块,他基本上啥都干,连特工都领导过,得罪人的或不得罪人的工作都是一肩挑。然而很少听到对周恩来不满的声音。即使高岗活动那会,主要目标也是针对刘少奇。即使后来街坊间传闻柯庆施要当总理,也是传毛泽东的意图,而非柯庆施对周恩来进攻。周恩来经常检讨,也只是向毛泽东检讨。然而刘少奇的对手好像从来没间断。

  延安整风之前,刘少奇有名气无权力。白区地下党么,再高的职位也管不了几个人。影响也就是组织一下罢工,写文章和某人论战一下。在烽火连天岁月里,工运领袖这个角色并无多少分量,和大革命时代都没得比。就算时不时以中央大员的身份到某个局搞工作,也是干一段时间就走,来不及扎根。那个时候的刘少奇出于挑战者的地位。他也是勇敢的向张闻天等人发起挑战,成功取代张闻天成为但内日常事务主持者。

  整风之后,刘少奇虽然成了党内第二号人物,相当于组织上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说真的,当时这个权力形同于摆设。因为当时主要业务是打仗。打仗是军人的事。指挥军人打仗的工作由党内第一号人物毛泽东干。刘少奇的工作也就是处理一下日常事务。此时的刘少奇只是隐在毛泽东身边的一位理论家,一位具有实干精神并且干了很多实际事务的理论家,并不显山露水,位高权不重。

刘少奇为何惹那么多人不满(续一)


  刘少奇真正耀眼是在建国之后。他和周恩来成为毛泽东之后新中国最重要的两根支柱。这个时候,这位起于工运,战争年代一直埋头于党务的第二号人物就成了擂主,挑战者一个接一个出场。这种考验从高岗一直持续到林彪同志,终于挑战成功了。

  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在没有人敢于挑战毛泽东的情况下,为啥有人要挑战毛泽东一手护持的刘少奇?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最简单的回答就是,有人想争夺权力取而代之。简而言之,就是为了权力。也对,可以这么说,毕竟高岗同志就是这样子。如果这样就把问题了结,显然不太负责。

  权力只说可以解释高岗,却无法解释林彪。从现有资料来看,林彪上位并非是靠自身积极钻营。而林彪也不是毛泽东心中理想的接班人。林彪最终取代刘少奇成为接班人,更像毛泽东一个情非得已的选择。

  不仅仅无法解决林彪上位,更无法解释邓小平转变。高岗失败之后,毛泽东提拔邓小平为中央书记处书记,用意是协助或者说制衡刘少奇、周恩来。然而若干年之后,邓小平离毛泽东越来越远,反而是和刘少奇越走越近。还有彭德怀,庐山写信基本上是冲着刘少奇去的,写信本质并非所谓权力之争。

  在进一步描述之前先声明,这里没有所谓的解密材料,也没有内幕信息。这里只有根据他们各自经历进行一些分析总结。在此本人不自量力,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接近真相。争取做到,即使偏离了真相也不会误导大众。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应该从成建国开始说起。

刘少奇为何会惹那么多人不爽(续二)


  新中国建国模式是中央集权,这是大方向。有三个原因决定新中国必然是中央集权:一个是传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每一次重新崛起,都是中央控制力较强,衰落于中央对地方失控;另外一方面,新中国模板是苏联,苏联虽然有很多加盟国,却也是集权国;

这是大方向,可以说了历史和现实共同决定的。然而在下面小机关中各个部门,就需要中国人自己解决问题了。党的一套班子,政府的一套班子,从无到有,选人才、选地方、制定法律法规这一大摊子事都需要有人干。谁干呢,主要是刘少奇和周恩来在干。刘少奇主管党内日常事务对应各级党组织,周恩来管国务院对应的是各级政府。

  前面说过,建国之初还在打仗,国内剿匪和国外战争同时进行。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国内领导人心思还在战争上。真正安心解决各个部门建设问题的,正是主持党内实际事务的刘少奇同志。应该说刘少奇干的还不错,很好的完成了任务。经过一系列人事安排,国家初具雏形,该有的机关单位都有了,各个部门上都安排人,需要人干活时有人干活了。等到五四年第一届人大召开时,国家基本框架基本定下来了。

  但是这项工作有两个巨大的破绽。

  第一个破绽就是,各级官吏位置上,白区干部比例相对较高,苏区干部比例相对来说比较低。因为苏区内部主要在军方,都在前线打仗,不在前线的要准备上前线。白区干部相对比例较高,白区本来是搞地下党的,全国解放了,又不需要上前线,各个地下省委书记啊、市长啊什么的自然要从地下转移出来,要安排工作,然后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这个比例低,并不是说苏区干部数量和白区干部总体数量相比。

  然而苏区实力远远高于白区,数量也高于白区。别的不说,就那么多军人怎么安排?军人在打仗时无所谓,仗终究要打完的。等他们打完仗回来就会不满,不满就会发难。代表人物就是高岗同志。

  现在就扯出来一个问题,为啥苏区同志会对白区同志不爽。既然大家都是共产党员,既然大家跟着同一个领袖,既然大家为了同一个理想去奋斗,既然通过大家的努力搞定了蒋介石建立了新中国,既然建国之后大家都要为人民服务,那么谁当这个官有区别么?

  粗看一下确实没啥区别,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区别很大。高岗同志到处宣扬苏区党和白区党的区别,也就是苏区干部和白区干部的区别。大家依次判定高岗在搞分裂。事实上高岗是对的,苏区干部和白区干部在人生经历乃至思考方式上确实有很大差别。

刘少奇为何会惹那么多人不爽(续三)




  这要从他们各自经历说起。通俗意义上讲,大部分情况下,人的思维判断来自于过去生活经验的积累。虽然大家同属一个政党、团结在一个领袖周围,但彼此经历差别造成思考方式差别。这种差别导致很多误判。

  苏区干部,特别是军人,基本上都是贫苦农民出身,很多人参军入党并非出于追求共产主义真理,或者被马克思列宁给征服了,仅仅为了吃饭而已。对他们而言,马克思列宁和老天爷差不多,那些理论不如一碗红薯稀饭来得实在。共产党恰好可以给他们饭吃,不仅给他们饭吃,还可以带领他们打土豪分田地,种庄稼养活老婆孩子,真是太好了,不跟共产党跟谁,难道跟着国民党继续给地主种地去不成?

  尽管苏区这些军人干部打仗很勇猛很机智,消灭了很多敌人。但是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呆在苏区荒山野岭里,见识有限。对于机关单位应该如何运作一窍不通。

  白区干部不同,知识分子比例比较高。因为长期在敌占区和各种人物过招,处事比较老道(不老道的都被抓去枪毙了)。因为时不时要和各种机关打交道,甚至要到各种各样单位搞卧底搞潜伏,对各种国家机器就比较熟悉。

  经过苏区考验的干部,大致会成为刚毅机智的军人。经过白区考验的干部,大致会成为灵活务实的官吏,这群人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官僚集团、一个个利益共同体,就像他们曾经推翻的国民政府一样。

  让苏区干部去建立一个机关单位,他们要么很为难,觉得狗咬刺猬无处下牙;要么觉得很轻松,随便整整就算了。让白区干部去建立一个机关单位,他们可以照葫芦画瓢,分出一个大致框架。

  刘少奇大量使用白区干部,除了战争因素考量,也是对白区干部更为了解。
  等大量军方干部扛着枪回来,发现各个部门除了已经有人之外还有点似曾相识,揉揉眼睛一看,怎么这些机关单位跟老子闹革命推翻的那些东东差不多呢?咱们新中国不是应该与众不同的嘛,怎么还跟国民党那些单位差不多,怎么回事嘛。

刘少奇为何会惹那么多人不爽(续四)



  这就是第二个破绽,或者说失误。

  这个失误就是没能安抚苏区干部。这点上刘少奇和毛泽东差很远。毛泽东搞过跟多次斗争,不仅仅是建国之后的各种运动,战争年代也是通过无数次考验。井冈山时代几起几落不说了,和张国焘斗,延安整风,每一次都是大手笔,但是掌控这些大手笔的时候,总是能团结大多数。张国焘叛变了,仅仅是个人叛变。国际派靠边站了,但共产党战斗力更强大了。所以如此,皆因能争取大多数。建国之后的历次运动固然残酷,但国家和党稳如泰山。

  刘少奇处理对手问题,从高岗到彭德怀乃至后来林彪,都不理想。其实刘少奇对面站着的远不是军内那几个巨头,而是巨头身后的那些人,那些平反沉默、悍不畏死、久经战火考验、维持国家完整的那些苏区出来的干部。

  广大苏区干部虽然一度窝在山沟沟里打游击,靠黑面包南瓜汤维持生命,穿的也就是粗布衣服,跟他们讲该怎么当一个科长可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这样一群人都是社会最底层的穷苦之人。历来都是被统治的对象。这群人在有文化素养的人眼中是粗人,精密的官僚组织中非常碍眼。然而这群人也许是世界上最为坚韧的一个群落,正是靠这些人的坚韧,中国才得以重生。

  换成和平年代,这些看似没啥素质的粗人以农民或者工人的身份分散在土地或工厂中干活,靠自己的身体给社会创造财富。就像现在这般,不被重视,赚点钱养家糊口。然而当时可不是这样,当时这些人汇聚成一股钢铁洪流,刚刚在战场上冲破一切障碍。现在他们需要工作,接下来就是对工作不满。

  白区干部看苏区干部不爽,看看这帮大老粗,大字不识几个,怎么能办事?苏区干部看白区干部不爽,看了这帮派头十足的家伙就想去揍,就像当初揍国民党那帮子混蛋。这种相互看不顺眼的现象在当时并不是个别现象。刘少奇借助白区同志办事的时候,并没能很好的安抚两派人的对立情绪。

  当初的高岗对刘少奇发难,能掀起那么大的风浪,就因为这种对立情绪存在。后来彭德怀庐山写信,引起那么大反响,除了当时客观情况确实很严重,潜在原因就是这种对立情绪。毛泽东表态之前,军方基本上支持彭德怀,反对者基本上来自行政系统。

 毛泽东的人事安排

  难道说刘少奇看不到自身弱点在哪儿么?这个问题没有准确的答案。因为没有也不会有这方面的资料为佐证。

  作为一个长期处在二把手位置上,按常理最终将走向最高领导岗位上的人应该清楚自身处境,知道那些人不太买自己的账。或许他根本不在乎,办事而已嘛,有能力的上,事情办好就行了,顾虑太多反而误事。

  然而客观公正一点,刘少奇那些破绽是无法避免的,就算他想要去化解那些和军人自己的隔阂也未必能如愿。

  根据中国老传统来看,韩信和萧何从来没有真正融洽过。乱世韩信压过萧何,治世萧何胜过韩信。文和武好像某种天生敌对,要不然向廉颇和蔺相如上演将相和的故事也不至于成为经典。所以是经典,就是太少了。

  刘少奇也不是不想和军人搞好关系。只是军人忠于另外一个人,老领导毛泽东。毛泽东可以把名望和地位给刘少奇,但枪杆子始终没有给他。将帅中凡是跟刘少奇走的近一点的要么靠边站要么倒霉,比如粟裕,比如贺龙。所以说刘少奇工作有他的难处。

  这种难处恰好是人事框架造成的。

  要了解刘少奇工作难处之前,首先要了解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毛泽东如何给刘少奇定位的。只从毛泽东真正掌权之后,党、政、军就组成一个稳妥的三脚架,稳稳的支撑着这位伟大领袖。

 毛泽东的人事安排(续一)



  战争年代比较特殊,党和政都是次要的,军才是主要的。毛泽东把主要精力放在摆平军人上面。军人可以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党内地位并不明显,比较如实际负责前线指挥的彭德怀,总有一帮理论家党内排位高于他。作为各方面力量比较强劲的周恩来,党内地位从来没有升至第二位。刘少奇作为党务代言人,实际上也只是依附毛泽东而存在,军内影响很小。我们知道,刘少奇的作用除了解决党内实际问题,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平衡一下军头。党政军么,三者基本平衡是必须的。没有了么?还有。

  作为一个重新缔造了中国的领导班子,不能仅仅从人事方面分析,还要放到历史长河中比较。说起中国人事关系,那叫源远流长。整个一大堆二十四史,绝大部分都在记录人际关系。开除早期神话时代不谈,中国人事分配起于春秋。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之类的牛人基本上从那个时代开始的。春秋霸主和战国雄豪们都有自己的班底,商鞅、管仲、范磊等人都是班子里杰出代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代,文有李斯、武有王翦蒙恬等人。

  随后的汉帝国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领导班子,就是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这三个人就是刘邦王座下的三条腿。韩信管攻城略地、张良负责出谋划策、萧何的工作则是组织运作。这套班子堪称经典,成为所有后来成功者学习的样板。

  论功劳,韩信最大,大汉天下很大一部分是他打下来的。没有韩信,刘邦和项羽很可能就像象棋盘上那样划分楚河汉界。然后项羽搂着虞姬唱歌跳舞,刘邦背过吕后找个宫女啥的乐呵着。张良搞谋略的,换句话说,就是阴谋家,还是顶级阴谋家,一出主意就是要人命的那种。一旦天下平定,韩信这种人就要悲剧,因为战功和能力,这种人就成了领导眼中一个巨大的危险,赏无可赏不说,总担心哪天造反分裂天下。后来的高颖、蓝玉、年羹尧都是同一种命运。连庐山之上的彭德怀,叶剑英都说,现在主席在你就这样,将来谁管得了。

  其次就是张良这种人,永远要防。这种人搞建设能力不怎么样,但破坏起来,能量惊人。因此张良后来隐退了,就像前辈范磊一样。这种人功成之后都会身退,不隐退一般不会有好果子吃的,比如说范磊同事文种就跑慢了。后来帮助唐肃宗出谋划策评定安史之乱的李泌,也是成功身退。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刘基退了。帮助朱棣靖难成功的姚广孝做了同样的选择。相反萧何这种老老实实搞组织,危险和不确定因素很小的人,往往可以身居高位。

毛泽东的人事安排(续二)



  刘邦论功行赏,萧何所得胜过韩信张良。萧何的结局也强国韩信张良。之后类似的故事就成了历史餐桌上的家常菜。唐帝国建立之后,掌控国家命脉的是长孙无忌等人,而非李靖。宋建国之后,皇帝之后大当家是赵普,石守信高怀德等人只能喝杯酒之后回家抱老婆去了。大明帝国建立之后,朱元璋做了和刘邦相同的选择,即推选搞埋头干活的李善长为最大功臣,徐达刘基等人靠后。

  熟悉历史的毛泽东对这些了如指掌。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组成的早期领导班子,并不比历史上那些班子差。如何实现班子分工协作就成了一件大事。可以简单对应,说刘少奇扮演组织者(如萧何赵普李善长的角色),说周恩来扮演谋士(如张良刘基等人),说朱德代言军方系统。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要复杂很多。

  俗话说历史在前进,人事关系正在细化复杂。

  朱德贵为红军总司令,但是和古代的统帅们不太一样,他很少直接指挥战争,更多的是协助毛泽东统筹全局。打仗的事,由将帅们在各个根据地搞。

  周恩来足够的实力扮演谋士角色,引导西安事变、推动国共和谈、周旋于国际国内大大小小派别之间,这种手笔放在整个历史上也不差。而且亲自创建领导特科,信息来源极为丰富,但是周恩来远远超出了谋士角色。整个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谋士工作量可以和周恩来相比,没有一个谋士面对的困局可以和周恩来相比,没有任何一个谋士能像周恩来这样长期居于高位且善始善终。就算那个号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都不行。

  刘少奇倒是很好的扮演一个组织者的角色。这个班子中,刘少奇实力最弱,但地位最高。

毛泽东的人事安排(续四)



  这个安排给相当于把刘少奇推向前台成为擂主,承受一波又一波的挑战。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在政党需要治理国家时,作为党内二号人物,要么把刘少奇隐蔽起来,所有无聊琐事由一号人物毛泽东一肩挑;要么把军权也给他,让他成为名正言顺一把手。如果选择折中,只能这样了。

  应该说建国之初,毛泽东对刘少奇寄予厚望。除了依靠他领先的文官系统压制军人,还希望他能够在建设方面帮助自己一把,正如战争年代依赖彭德怀林彪等人一样。然而很快他就对刘少奇有些许不满。当毛泽东雄心勃勃的审视国家建设时,发现所谓新中国并无太多特色,国家体制还是行政方式,一部分来自传统,一部分来自苏联模板。刘少奇时不时发表些讲话,讲咱们现阶段要过度、要允许剥削存在。怎么听都有点回到国民政府的时代的感觉。所以毛泽东才对高岗委以重任,就是要表达对刘少奇和周恩来不满,给他们点刺激。当高岗越过了那条底线,毛泽东毫不犹豫的将他抛弃。彭德怀庐山写信,毛泽东依然挥刀断臂。可以说毛泽东还是比较珍惜二人这部政治二人转的。

  接下来毛泽东亲自指导建设。第一次人大召开,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些都是毛泽东时代标志性事件。然而正是在这段时间内,整个中国开始逐渐狂热起来。此时的刘少奇选择紧紧跟随,一步也不落下。可以说刘少奇也是比较珍惜这部政治二人转的。

  即便如此,毛泽东和刘少奇的这个政治联盟在建国十年之后不可避免解体。

  因为大饥荒来了。

大饥荒对二人关系的影响

  一九五四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决定设立国家主席,毛泽东豪无悬念当选。同时朱德当选为副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在国家主席职务定位上,毛泽东提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总统可以解散国会,我们的主席不能解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反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倒可以罢免主席。国家主席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来的,并服从于它。”一是和国际接轨,二是拥有自己特色。也就是说中国国家元首并不是国家最高领导。最高领导是毛泽东。

  党指挥枪,党领导政。

  两年之后,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次党内会议上先吹风,表示不想当国家主席了。又过两年,第二次人大之前,中共通知大家,说毛泽东同志不当下一任国家主席了。这个消息还引起了一阵风波,党外人士还以为共产党内出现地震什么的呢。说实在的,毛泽东不适合当国家主席,因为他的个性太随性了。延安时代他可以当着记者的面捉虱子、在游泳池和赫鲁晓夫同志约会、参加陈毅追悼会是穿睡衣去的。

  毛泽东之后,还有好几个人可供选择,比如说朱德、比如说刘少奇、比如说周恩来邓小平。可能性最大的是朱德刘少奇。

  大家以为朱德会转正,因为朱德是国家副主席,转正水到渠成嘛。以朱老总的威望,当国家主席绰绰有余。然而接下来朱德亲自表态,推荐刘少奇继任。于是在一九五九年一月,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刘少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任国家主席。朱德干起了之前刘少奇的工作,成了人大委员长。

  这一年毛泽东六十六岁,刘少奇六十一岁,两个人都已过花甲之年,早已从当年激情澎湃的革命者转变成心机深沉的政治家。

  提到一九五九年,总是想到庐山事件。这一年意味着很多,刘少奇走向前台,对中国政坛影响不下于庐山事件。

  从此之后,两位奔向古稀之年的大人物从一元化走向两元化,开始了合作到对立的过程。以此为基点,往前看,他们已经相识了三十八年,合作了二十五年;往后看,三年之后,他们政见分歧就浮出水面,又过三年两人摊牌。从此一直纠缠,直到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这一天。

非凡的四十四天

  公元一九六一年,国家出现刘少奇外出视察。这一年他六十三岁了,按照传统观念,这个年龄的老人应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对刘少奇而已,刚刚开始人生中最辉煌的旅程。

  旅程是这么开始的:坐着小汽车到处颠簸。在全国各地兜圈圈,六一年四月份从广东颠簸到湖南老家。一路山还是青山、水还是绿水,还是祖祖辈辈见识过的山水。然而,此时已经是国家元首的刘少奇没心思看这些。他看到田园荒芜,想到食物匮乏。

  四十年前,刘少奇离开老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那个看似触手可及的梦。为了那个梦想,曾经行走天涯、无数次出生入死。在很多志同道合之士丢掉性命之后,他有幸活下来,并且有幸成为这个国家的当家人。

  四十多年了,当年那个热血澎湃的年轻人已经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一千多年之前,有一个叫贺知章的人经历了类似的情况,感叹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然而同样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刘少奇可没这份心情。因为他不是生活在盛唐时代的诗人,他是危难之际的国家元首,身上有很重的担子。

  四十多年时间里,刘少奇回过两次老家。二二年去安源罢工之前和二五年五卅运动之后回老家住过几天。前一次他在家乡遇见了老乡毛泽东。后一次遇到另一个老乡赵恒锡。赵恒锡还特意把刘少奇给招待一番——在监狱里。老母亲惊得不轻。刘少奇出狱之后,老太太专门从乡下赶到长沙跪在儿子面前,要刘少奇不要干这么危险的事了。刘少奇则说:别的都可以听您的,唯独这事不能依您。比剧本还要感人,不是么。只有在民族危及关头才会出现如此画面。此后直到六一年四月份,刘少奇第三次回家。

 非凡的四十四天(续一)

  此时的刘主席可不是回家探亲,更谈不上荣归故里或衣锦还乡。他甚至没有回老家看看,直接去了一个叫王家湾的地方。对他来说那是一个比老家还重要的地方。为啥呢,因为那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养猪场,号称“万头猪场”,在大跃进中比较有名,属于先进单位。他要去看一看,为啥一个拥有万头猪的地方、老百姓却营养不良?

  至此不禁想到晋武帝,听到老百姓挨饿,惊呼,为啥不吃肉呢。后世人以此认定晋武帝白痴弱智。然而公正一点说,一群人天天围着晋武帝说天下太平、形势一片大好,想喝酒有酒、想吃肉有肉吃,然后听说没粮食了,自然联想到用肉来顶一顶。刘少奇第一站选择这个万头猪场,是不是也想到晋武帝的典故?他肯定也很疑惑。

  四月二号这天,刘少奇来到万头猪场。从吉普车下来,他首先他看到一个破木牌,上面写着这里有一万头猪。当他走近,闻到臭烘烘的猪粪味,心理还有那么一点踏实。毕竟臭味和猪是联系在一起的。走进去之后,就傻眼了,偌大一个地方,几头搜猪而已,在早春的凉风中瑟瑟发抖。猪粪没人清理,所以臭烘烘的。

  既然先进单位如此不堪,一般地方还用说么!刘少奇何等聪明,一样就看出问题所在。他也不含糊,立刻拿出老革命家精神:在猪圈旁边的一个空房子里支起一个帐篷,搭起一个小床,想找点稻草铺床没找到。这样临时办公室就弄好了。这可不是在作秀,因为周围既没有摄像头也没有新闻记者,仅仅一些随从而已,相当于古时候微服私访。和小说戏剧中那种绚丽多彩的微服私访不同,即没有奇遇、也没有任何曲折的情节,甚至相当枯燥乏味,乏味到咱们一般人未必能忍受。

 他在干啥呢,就是走走看看,如同乡下老头子一样,走走看看。他看到清瘦的百姓,他看见浮肿的百姓,他看见衣衫褴褛的孩子在田里挖野菜而他们本该在学习或者玩乐的……他走在小路上看见了风干的人粪,用脚搓一搓,仔细看一看,发现里面尽是粗纤维,那是野菜吃的太多之缘故。

  唉?唉!唉……

  刘少奇在那个简陋的办公室里住了六天,干的就是这些事。当然,他可能也在看书、看文件、写文件、乃至发布命令。这几天里,走一走看一看这些才是主要的。他躺在那个简陋的床上,应该想到很多很多吧。

  这儿是家乡,刘少奇对这个地方是熟悉的。因为他就生长在这里。在他童年时代,正是清末民初,军阀割据,号称民不聊生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农民也不过如此吧。他的心很痛。当初那个叛逆的少年已经成长为国家元首。如果时光可以折叠,年少时代那个热血澎湃的刘少奇应该对此时这个身为国家元首的自己应该感到不满吧。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数口之家尚且如此,国家领导人就更不好干了。


  怎么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要改变,不论付出怎样的代价。

  此时很少有人知道国家主席住在破败的养猪场旁边,住在破败养猪场旁边的国家主席却实地了解了一切。可见当时官僚化严重到何种程度。如果不是官僚化严重,何需国家主席亲自下来实地考察!
(1)刘少奇的经济手腕

  看一看建国之后历次运动,毛泽东拿下的重量级人物,从最初高岗到最后的林彪,基本上都没还手之力。高岗牛气哄哄的到了北京,干了不少看似牛气哄哄的事,毛泽东一变脸,立马完蛋。彭德怀和林彪在军界的影响力没人会怀疑吧,号称红军之狮和红军之鹰,毛泽东一出马,猛狮断爪、雄鹰折翅。毛泽东批判彭德怀的时候,膨大将军能做的只是一遍又一遍的解释再解释,解释完毕检讨,检讨完毕完蛋。林彪更是上升到了看似离顶峰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面对毛泽东的不满,能做的也就是拒绝检讨而已,最后实在扛不住了,便在匆忙之间葬身大漠。

  有例外么?如果要找一个例外,就是刘少奇。


  因为刘少奇坚持了四年,抗打击能力最强。最终虽然也是惨痛落败,但他却留下了种子。在他失败后的第十个年头,他留下的种子生根发芽。因为邓小平继承了他的事业。

  我们说刘少奇是第一流的政治家,不仅仅是他勇敢的在铁板一块的公有制经济中撕开一个口子,还因为他的手腕和谋略。光有勇气是不够的,正如膨大将军,敢于顶天大风险,却没能拯救百姓于水火。因为他的政治手腕不够。刘少奇的勇气之后,便是手腕。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手段之后,大饥荒结束了。
  刘少奇的手腕和谋略体现在两个地方。一是经济,这是基础。

  刘少奇上台之初,经济很烂,问题很多。一般来说,国家出现经济倒退,要么战争破坏,大家没办法搞生产;要么经济泡沫了,大家没活干;要么就是这个民族太懒惰,不想干活,没办法搞。然而这些都不是问题。当时中国是另外一个模样:开国之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大环境是和平的,利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结束,效果还不错;而且国民情绪空前高涨。这是说有政治家梦寐以求的建设环境。可是为啥弄出一个史无前例的大饥荒来了?很多人都不明白,而且一直都不明白,毛泽东就是其中一个。

一开始刘少奇也不明白,后来终于明白了:就因为环境太好了。

  这不是瞎扯么?答案是一点也不扯。中国有句古话,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也就是物极必反。因为大环境很好,因为一五计划建设的不错,因为全国老百姓积极性很高,所以干了很多不该干的事。上至毛泽东下至大队书记,包括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在内,整个一个国家机器都在要求农民干了过多的活。农民要干很多事,除了吃喝拉撒基本生理需求之外,除了种地喂牲口等本质工作之外,还要炼钢啊、干工程啊什么的,还要服徭役啊,还要高喊伟大领袖万岁啊……太勤劳了,干得太多。

  不仅干得多,而且管得死,说大家必须参加公社、必须吃大锅饭、必须在一起干活,而且不尊自己种菜、养鸡、养猪。一句话,因为环境好,所以干得多、管得死。因为干得多管得死,所以导致成千上万的农民吃喝拉撒等生理功能不畅。

  套用一句不太好听的古话:这叫滥用民力。在中国独具特色的王朝循环史上,滥用民力也是跟着循环的。比方说秦始皇休长城,比方说汉武帝无休止的征战,比方说隋炀帝搞京杭大运河,比方说朱棣天天去打仗,都是在滥用民力。大跃进本质上也可以理解为民力滥用。只有千斤力气,却去挑万斤重担,不扭腰才怪了。

  刘少奇所谓调整经济,就是把各项指标降低点,让农民少干点;解散食堂,把地分出去一点,就是不要把百姓管的太死。就这么简单,一点也不神秘。如此简单的事却造成了新中国历史上十几年狂风恶浪!政治啊,总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21892-93.shtml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