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与误区21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库存怎么看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21:45

 写在第三阶段开始之前:(现在看来本应该写在全文之前)
从外部来看,学习外语的成功要素主要有三个,一是方法,二是愿望,三是自
律。这三个要素中任何一个的提高,都会加快目标的实现。当然如果要在同样
时间内实 现目标,三个要素其中一个要素的增高,也就同时降低对其他两个
要素的要求。比如方法有效性提高,对自律和愿望的要求会降低。如果自律极
大提高,对好方法的 要求会降低。但我们发现很多中国同学甚至老师由于不
了解如何提高学习效率,采用的策略大多是鼓励大家提高自律,也就是告诉大
家学外语没有捷径,只有刻苦。 仿佛只有遵循“头悬梁,锥刺骨”的古训才是正
道。
其实很多的同学通过自己的方式成功地掌握了外语,我们身边也一定有这样
的人。他们大多并不了解语言学的原理也成功了,但大家掌握外语的速度是非
常不同,达 到的效果也不同。这些成功者在掌握外语的过程中,有的时期采取
的做法非常有效,提高很快,有时期采取的方法效率低,提高慢。有的同学碰
到效率低的时候比较 会分析总结,能自觉调整策略变得更有效。有的同学是
不自觉地放弃觉得比较困难的方式而采用比较巧的办法。有的同学则是比较
刻苦,碰到困难咬牙坚持过去了, 比别人多花了时间,但积少成多也最后成功
了。更多的同学则是经过一些努力还是收效甚微,试过各种其他人的方法但总
不成功,还在苦恼中甚至放弃了。已经取得 成功的同学,如果会分析总结自己
学习过程中成功的地方,同时告诫其他学习者不要走自己曾经走国的弯路就
好。如果只是告诉人家“就要多听多练刻苦学,我当年 就这么学的,没捷径,
你想找窍门儿不可能。”显然是没有达到帮助别人的效果。当然,就算采用一
个效率低的方法刻苦学,比如全靠刻苦“背句子”吧,最终也是 可以成功的,但
需要的时间太长,也就是对自律要求太高。笔者和一些老师认为需要9000小
时以上(刚看到“来星香”同学提到专家研究要10000小时,结 论差不多)。大
家熟悉的钟道隆老师就是这样成功的。钟老师每天听英文广播平均10小时以
上(有一段住院三个月甚至每天十几个小时以上),共听坏了17个收 录机,数
个复读机和收音机,每天用A4纸抄写英文20页,抄满了整柜子。两年多的时
间取得了成功。不算以前的基础,就这两年多也达到10000个小时了。 所以
钟老师说学外语的“捷径”就是“刻苦”,把自己成功的经历叫做“逆向法”,寓意
“逆水行舟”式的刻苦学习。钟老师真是非常了不起,他的刻苦精神值得大 家
学习。但如果要求大家都这样学习外语,那能获得成功的同学肯定太少了。大
家计算一下,学习10000个小时的概念是,一天一个小时,需要三十年的时

间。 一天三小时,需要十年的时间。当然一天十小时,三年就够了。著名逆向
学员李国锋同学,平时每天学外语五六个小时,周末十二三个小时,一年以后
考托福拿到了 很高分,两年后外语水平已经很高了。但显然大多数同学不可
能这样做。还是拿钟老师成功的例子来分析。钟老师的一个主要方式是听写。
大量听广播。听广播本身 并没有对与不对。但听的方式上,有没有办法使效率
提高而不用每天十小时?听写本身也没错,但是否真应该这样一直大量写?
哪个阶段动笔最适合?钟老师告诉大 家不要放过每一个不懂的东西,而西方
大部分教育专家告诉大家掌握语言时实在不会的先放过,到底哪个对?钟老
师举了一个他学习中的事例:有一次听广播,他听 到了Khmer Rouge这个
词,听了很多次怎么都听不懂(无效),问周围别人也都不懂,好像一时还查不
到。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他数个月,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卖化装 品的,产
品品牌是Rouge。钟老师觉得好像是这个词吧,于是问销售员这品牌是啥意
思。销售员说是红色的意思。当时钟老师就想了,“红色”,那可能 Khmer
Rouge就是“Khmer红色”或“红色Khmer”。噢,一定是“红色高绵”!因为记
得当时听的新闻是有关柬埔寨的,柬埔寨有红色高绵嘛。于是兴奋地 把此成
功经历记录到自己的学习经验中。成功了,效率如何?这一词卡了几个月才
懂,是否有办法不用这么长时间呀?又有一次听到tarmac一词,这回可无论
如何搞不明白了。后来遇到一位德国工程师,告诉他说这是“柏油碎石地,特
别是机场上的地面那种地”的意思,才恍然大悟,几个月又过去了。那有多少
是最终也 没听明白,又有多少是经过了很长时间刻苦才搞明白的?
作为独立的学习者,要求自己刻苦学习无可厚非,这种精神我们也应该学习。
但作为老师如果要求大家这样学外语,本人认为是没尽到责任。再反过来用弗
朗索瓦 100年前的眼睛看一下,明明儿童掌握语言并不痛苦,时间并不长,不
学语法,不背单词,也不背句子,不抄写也不喊,不复习也不预习,而且小孩子
智力,学习 经验甚至记忆力都不如成年人,那他们为什么学得既轻松又快捷
呢?他们成功的道理是什么呢?通过研究他们的母语掌握过程,是否能帮助
成年人加速掌握外语呢? 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分析怎
样做能把掌握语言的效率高,提高的原因是什么,从感性的观察和认识,到理
性的分析和科学实验,总结出理论再 返回去指导实践。我们花力量分析的目
的是让大家大致了解语言学家多年研究的成果,通过对掌握语言方法论的整
体认识和误区的分析,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指定 合理的,有效的学习策略,
从而减少痛苦,缩短学习时间。从大的方面讲,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更多的人成
功而不是集中只在非常刻苦的少数人。

在第一,二阶段,我们分析了一些有效的途径。在这两个阶段,我们提供给大
家参考的一些具体方法还是比较明确的。现在能听懂一些简单英文,一些速度
缓慢而且 短句子了。如果尽量不依赖中文翻译,就算是打好了基础,自然进入
了增长期。在第三阶段的同学数量最多。到了这一阶段,要求大家按照一个统
一的明确方法来提 高外语,不但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的。正像我们上面刚提
到的,大家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高效率的学习策略。我们下面的讨论,
主要是分析这一阶段的学习 特点和与这一阶段相关的语言学概念和教学经
验,甚至具体案例分析,目的正是为让大家正确制定最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策
略而提供理论依据,成功经验分析和失败 教训的分析。换句话说,其实无论是
谁,所有成功的地方,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符合了语言学的原理的。(我们听
这句话很耳熟吧,当年中学上政治课,总结历史上 革命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时,我们老师是这样讲的“其实这些革命运动中任何成功的地方,都是自觉和
不自觉地符合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这儿挺合 适。我们就是要
学会自觉地运用。
如果到了第三阶段,还在等着用听到的某一个具体“实用技术”来使自己成功
的同学,这时也应该看出点眉目来了:并没有一个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实用方
法,也没 有一个统一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对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对其
他人掌握语言的经验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
学习阶段而制订的正 确学习策略。对语言学习的整体理解越透彻,这个策略
就制定得越成功,尽量能够避免进入误区,成功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就会最
少,实现的速度也就快些。当然对 掌握语言的整体理解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也
就是我们为什么会讨论了这么多的原因。下面摘录二语悉得大师Rod Ellis在
二语悉得概论中的一段关于研究悉得理论目的的话和大家分享:
SLA is not a uniform and predictable phenomenon. There is no
single way in which learners acquire a second language. SLA is
the product of many factors pertaining to the learner on the one
hand and learning situation on the other. It is important,
therefore, to start by recognizing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that results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two sets of factors.
Different learner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learn a second language
in different ways. Nevertheless, although the variability and
individuality of language learning need to be emphasized, the
study of SLA assumes interest only if it is possible to identify
aspects that are relatively stable and hence generalizable, if not
to all learners, then, at least, to large groups of learners. The
term‘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s used to refer to these general
aspects.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