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与误区23

来源:互联网 发布:最好用的打车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4 08:27

 增长期听力特点和应对策略
句子长了,速度快了,内容多了,听力难度明显增大。而且开始出现一些抽象
词汇,仅通过图像和动作已经不能完全体现这些内容的具体含义。这时解决听
力的问题 必然要靠多种策略。听力困难不能简单用“不熟”或“单词不会”来概
括。造成听力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当听力困难时,可能是下面其中一
个问题,也可能 是多个同时存在:
1, 内部声音库和声音辨别的问题:(acoustic reason)
听到的声音与自己头脑中建立的词汇库中的“声音”相对比,是否可以找到对
应的“声音”。如果声音库里没有找到或自己的库中声音不准,就算认识这个单
词的拼写,也是不可能辨别出这个声音的。
2, 解析过程 (Parsing)
单个的单词可以听懂,但听句子时需要对听到的几个单词的组合的行意思的
解析,解析过程出现难度。原来是主要通过视觉辅助帮助解析的,现在可能继
续需要视觉辅助,但还需要其他方式的帮助。
3, 文化知识库 (cultural knowledge bank)
因使用语言的文化和知识背景不同而对理解产生的困难。大家不要把这里的

“文化”概念想得太大,这里不是指“中西方文化差异”那种文化,而主要是指语
言表 达方式的差异。比如 “You’ve lost me.” 不能用字面翻译听成“你丢了
我。”有的中国同学还有一个习惯是总把这样的语言归结为“俚语”,把听不懂
的短词组说成是“俚语”,甚至把英语中大量的类比和 比喻analogy,
metaphors等也说成是“俚语”,说自己交流能力差是不会“俚语”不会造成
的,这种理解偏差很大。(俚语是指地方性特殊土语, 甚至每个城市都不同。
即使自己一个俚语不会,其实对交流也基本不会有影响。)
4, 头脑中的“母语翻译”
习惯性在头 脑中用中文翻译听到的英文字,结果必然是跟不上正常速度。而
且从上一条大家已经了解两种语言不可以逐字逐句一一对应翻译。如果再在
头脑中转两次意思,就更 跟不上了。语言学家对母语听力速度测试表明,在正
常说话速度四倍速度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听懂母语。但如果借助头脑中的
翻译,慢一倍的速度都很困难。
听力过程和认知策略
针对以上述问题,可以制定听力策略了。听力训练的原则仍然是需要遵循大量
提供“可理解性输入i+1”的原则,不可以太难,也不可以全都会。然后可以采
取以下听力策略:
1,“从上至下”的听力处理 (Top-down Processing)
从上至下的方式是在听一个听力内容前,先对整段内容的题目,大致内容做了
解,甚至可能是自己以前非常熟悉的内容。这样做有助于听者对全文的理解而
不至于“ 迷失”,同时可以根据听懂的部分去“预测”其他不熟悉部分的意思。
这要求听者应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知识参与“预测”过程。在这一点
上,成年人有 明显的优势。我们前面提过的传教士,由于对经书的熟悉度高,
“从上至下”地理解听到的经文讲述甚至通过阅读(如果是拼音的文字,所以还
是可以有声音)内 容,提高“可理解性”。我们有的同学发现在听熟悉的话题或
熟悉的新闻时,听力困难比较小,再转到体育频道或其他题目时,同样的语速
就不容易懂了,是同样道 理。
2,“自下而上”的处理过程 Bottom-up Processing
自下而上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听单个音到单个词的声音的辩识,再到字组的解
析再到整个句子的理解。是从部分到整体的处理。听懂单词是这一过程最重要
的部分。在 初期听力程度较低的同学,往往对“自下而上”的处理过程比较偏

重,同时对语言的清晰度,背景环境噪音和语速等要求比较高。
往往Bottom-up的内容难度一般需要比Top-down低。Bottom-up更注重细
节的识别,而Top-down更关注对全文的理解能力。我们在练习听力时,应该
同时运用以上两个策略。
应用实例:
问:听英文广播学习效果是否好?
我们已经会分析了。听广播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当然您可千万别苦练听写),
而且Audio Learner也很适合这种形式。关键是是否有足够“可理解性输入”,
所以需要具体分析。基本经验是:
1, 听力材料的速度和句子难度是否适合?如果能理解一半以上才可以听,否
则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原则上听不懂的东西应该是“无效输入”,永远也不
懂。
2, 在适当的难度前提下,如果又对听的话题或内容非常了解,而且从前文可
以预测后面的意思,语音清晰(建议带耳机),速度适合,那会是比较有效的方
式。特别是 有些同学平时就喜欢听新闻,对时势的变化很熟悉。听英语新闻
时,不久前刚听到的头条新闻可能一天之后又以另一非头条,而简短形式重复
出现,效果更好。最好 能快速慢速结合听,这样做效果显然比较显著。
3, 没懂的部分别着急。在调查过很多用这种方式提高听力的同学的普遍经验
是,个别没听懂的地方不要急,先放下,也许换一种方式再出现时就自然理解
了。如果出现 次数很多,再想办法查一下吧,否则就放过。其实母语学习的过
程也是如此,怎么能每碰到一个不懂的就非过不去呢?非都搞懂并没什么害
处,可学习效率就没了。
如果做得不得法,很多同学听了很久,提高都不大。有的同学没事儿就开着英
语新闻听,其实几小时过去了,几乎没有听进去。
问:看原版英文电影好不好?
原理与上面的问题相同,还是要注重“可理解性输入”。电影比广播的优势是有
连续的情节,发展的故事主线,视觉辅助理解和趣味性,有助于对语言的理

解。比如 警察拔枪 “freeze!”罪犯僵住了。 “Drop the gun!” 扔枪了。“On
the floor!”趴下了。 “Cuff him!”被拷了。“Read him his rights!”实习警察
过来宣读:“ You have the right to remain silence, anything you
said….”一连串的可理解输入。缺点是一般影片大部分对白难度偏高,跟在国
外自然英文环境的感受有些象,不可理解的无效成分太多。所以关键点又是如
何 通过以上策略提高“可理解性输入”上。基本经验是:
1,尽量找动作多于坐在那里说话的影片。大部分老片,情景喜剧和法庭辩论等
影片多半没有办法提供有效的视觉辅助,大量是纯对白,就能看到演员的嘴在
动,不能帮助提高理解。
2,对于大部分Visual Learner来说,一个重要可行手段是看电影前,先提前
读英文剧本(很多可以下载)。这样会大幅度提高听力的理解性。这里阅读的用
处开始显现,主要是在 帮助听力理解,不是在学阅读。注意的是要提前读,不
会的可以问或查字典。阅读如果有困难,也先放过,不要停下来仔细研究剧本
中的难点。
3,开始看影片的时候不可以一边看一边翻看剧本,当然也不要开英文字幕,否
则会养成依赖看字的习惯,特别是Visual Learner。
4,最好是同一个电影看几遍。在看某个影片熟了之后,甚至可以随电影同时念
叨台词,能象我们小时候跟着电影里老松井那样同时念“李向阳又进城啦?”
那样就更好了。
5,任何时候千万不要打开中文字幕。一方面是会依赖中文,不利于建立英文思
维,另一方面中文字幕的错误实在太多,甚至连电影院放的原版电影的字幕中
的低级错误都不少。
这里顺便说一下家长给小朋友看英文动画片是否好?判断原则是一样的。一
般的原版动画片语言太复杂,那是给母语是英语的人看的,并不因为是动画片
语言就简 单。而且近几年动画大片的语言都非常复杂。即使对成年人来说,大
部分也都应该算是作为我们第四阶段的语言教材(比如Finding Nemo,
Madagascar等)。所以要找那种一看表演,不听英文都能大致知道在说什么
内容的片子。否则小孩子根本不能理解,并很快失去兴趣。
以上听广播和看电影的两种方式被大家采用的非常普遍,以看电影的形式比

较容易让大多数人接受,而且适合多中“学”型的人。但运用的是否符合“悉得”
原则和 策略,对学习效率有成倍的影响。如果没有辅助和准备就开始听和看,
大量时间都是在“无效的声音”中度过,非常浪费。另外不要动笔写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效率 高,最主要的是防止学习者,特别是Visual Learner容易养成
“声音――文字――含义”的认知路线,而应该直接将“声音――含义”建立关
系而避免文字。在看电影的形式中,因为速度和图象场景的 影响,比较容易不
自觉地在运用英文思维,习惯比较良好。

应用英文思维本是一个已经不太被争论的问题,在前两阶段应用TPR,
Series Method等方式学习对英文思维建立是比较明了的,但到第三阶段就
比较复杂了,既有抽象词汇,又有自己母语经验和通过母语获得的知识参与,
情况比较复 杂。本应继续讨论建立英文思维的过程和经验就好了,结果发现
很多同学在英文思维这件事上还存疑,下面就语言思维问题多罗嗦两句吧。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