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与误区25

来源:互联网 发布:最好用的打车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9 16:03

 母语在二语悉得过程中的作用
上面的各种使用母语的特殊情况,都没有否认掌握外语必须建立外语思维的
事实。但在这一阶段,在掌握外语过程中可以主动使用母语的主要作用,是帮
助使接触到 的外语变得“可理解”。主要是使用母语介绍和了解即将听到的外
语的题目和主要内容(top-down processing)。当然在实际过程中,我们不
必要完全禁止用母语来解释难懂词汇或句子等的含义,简单说就是母语翻译
和分析帮助理解。但应该十分清楚 的是,一定不要将这一翻译过程当作学习
或教学过程,它的作用是帮助理解,是使输入变成“可理解性”的然后再用外语
进行输入和掌握。如果非要禁止母语的使 用,尽管学习理念正确,但效率又失
去了。在这里又要“实用主义”一下了。如果非要用外语解释外语,初级时难度
太大,效率一定非常低。我们前面分析的在初级 阶段使用英-英字典或在国外
碰到用英文解释英文的困难,就是典型的例子,理念正确,但缺乏可行性。我
们只要关键掌握:即使用翻译的方法可以帮助实现可理 解,但尽量少使用。即
使使用了,最后还需要作到能够用它的外语声音建立思维就好。只要最后融入
在这一阶段中的有效的学习步骤就可逐渐实现。

语法知识的用途
现在有的研究和实验认为,语法知识的学习,在这一阶段外语学习中,还是有
些正面作用的。对这一现象,克拉申曾在2004年欣慰地说:“我很高兴现在有
人正 在进行的这种实验。至少说明了我们原来曾认为的“必须进行语法教学”
的信条,现在已经变成为了“试试是否还有作用”的假设了。”(What was
once an axiom is now a testable hypothesis.)在目前大多数语言教学
者都已经同意“语法是通过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下意识地掌握的潜规律而非
主动有意识学习的知识”,但克拉申 还是给这一学习阶段语法的学习留了一
定的地位,认为它在外语学习到了高级阶段后,可以填补一些由以前的输入可
能会遗漏的 “空隙”(to fill gaps left by incomplete acquisition)。所以是
如果从零起点按我们建议的路线达到在这一阶段的同学,在本阶段后期,了解
语法还可能有这么一点用处。但对我们这些已经过 多地学习了英语语法,以
至于我们英文语法知识都超过了中文语法知识的大部分中国同学来说,实在
不必再为语法知识不够而担心了。即使在各种考试中,也不需要 语法知识,也
不会有任何考语法知识的题目。决不会有题目让我们指出哪个是定语,哪个是
代词。一般都是选择,填空,改错等。知道了正确的“说法”,根本不需 要知道
是什么语法知识,甚至连错误答案都懒得看,直接找到“念着顺嘴儿”的答案就
好了,答得又快又对。现在应试考试还有两个趋势,一是题目灵活化,很难分
析语法现象。另一是出题者常把两个语法陷阱放在同一题里。全靠语法知识来
考试的同学,越来越感到困难了。总之,语法知识是给语言专家用来分析和总
结语言用 的,而不是给大家掌握语言用的。
对语法错误的纠正
多年来的各种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纠正语法错误”的做法几乎不起任何作
用,下次还在同一处错。比如纠正he,she的错误,其实都不用别人纠正,有时
自 己就发现了,但下次还错。那如何才有可能变正确?其实还是思维的作用。
只有当你头脑中的关于男人的MIF和he挂上了钩,女人的MIF和she联系上

后, 才可能少犯错。(大家回去试一下,一见到男性图象或真人就说一遍he,
一见到女人就念叨一遍 she,经过一段时间he, she, he, she对应练习就会
强化这一形象思维与声音的联系。以后尽管不会完全不出错,但会改进很
多。)其实对语言中任何错误的纠正都是如此。目前发现的纠正语言错 误的最
大效果是体现在对写作的纠正上。但即使这样,改进的效果也很不理想。所以
结论是老师和学员都不必花时间纠正错误,而是要多接触正确的形式。对小孩
子 的母语建立更是如此,幼教专家明白“纠正”的作用很小,而且经常还起反
作用。所以到现在还有“要多跟外国人交流,至少外国朋友能帮自己纠正错误”
的想法的 同学应该对此不抱太高的希望了,其实根本不必这样做。另外一但
开始纠正错误,正常交流就实现不了了。没建立好英文思维的同学,如果急于
尝试交流,甚至会发 现几乎句句都有错。
油条的故事
给大家出一道关于中文普通话的语法题大家思考一下我们是否会中文语法知
识吧:“油条——”, “面条儿”,“薯条儿”,三个词在普通话中,有的要带“儿”,
有的不带。不可以说“油条儿”,那成四川话了。也不能说“面条、薯条”,听着象
台湾人说话。 但为什么有的词儿要加“儿”,有的不加?首先说明这跟“油”字
儿没关系,因为“油饼儿”需要加“儿”,实际是跟“条”有关系。那什么样的条加
“儿”?有什 么语法规定?大家一般都说没有。其实这里面有很严格的语法规
定。大家先观察一下,这些条有何不同?原来是形状不同。油条粗,所以不带
“儿”,面条薯条细, 所以带“儿”。所以关于“条”字儿话音的语法规定第一是:
由条的粗细决定是否应该加“儿”。那究竟多细才开始带儿?没界定,但一般以
拇指粗细判断。所以一 个语法规定是首先由条的形状属性决定。可如果是这
样,那“车条”很细,为什么又不带“儿”,“布条儿”不一定细,为什么又带儿?原
来还有第二个语法规定: 硬的不带儿,软的要带儿。车条硬,布条儿软。所以
还要根据条的材料属性确定。有两个主要属性。但如果两个属性相矛盾怎么决
定?比如一个条粗但很软,或细但 很硬,那该如何判断是否应该儿话?笔者
曾读到此领域一位专家总结出了一个公式,给每个属性一个参数值,如果有两
个属性出现,用第一属性参数乘以第二属性参 数的平方,看计算结果是否大
于某个常数。在语言研究领域这够专业的,可要让咱们这样掌握中文,绝对是
开玩笑了,难道我们答此题还需要计算器?再说“油条” 就这样复杂了,换成
“油饼”又变了,不再是粗细软硬问题,而是薄厚大小,脆与不脆的问题了。据
分析,我们高中学的英语就出现了2000个语法点,要到真正 高阶段,一定上
万了,先不说是否需要掌握这么多英语语法,谁能都搞清楚并都记住呀?明明

您不会中文关于油条的语法知识,您又是怎么把它说对的呀?大家自己 琢磨
吧。
这一阶段的学习策略的制定和理想学习体系特点的描述
 插个话吧:
大家争论和质疑都是有益的,无论是否同意彼此的观点,相信对我们都有启
发。大家的目的也是探询提高外语的解决途径,所以不必吵架。有些基本点希
望大家思考:
本文中提出了一些语言学习的基础理论,都不是本人提出的理论,咱没这个水
平,并未提出任何新理论。而提供的是这么多年国外(和近年国内)对语言教学
的现有 研究成果和根据这些成果观察和分析的一些现象。如果有人说:“文中
列出的这些理论没什么新鲜的,也不够深入,简直就是个扫盲水平的二语悉得
概论的描述。” 这样的评论算比较客观。如果说文章结构有些散了倒也是事
实,让大家见笑了。
二语悉得在国外成型已久,在国内才刚刚开始。我们仅仅介绍了一些最简单和
基本的原理,而且都是已经被证实了的和没有太多争议的结论。比如:
1, 需要建立外语思维: Able to think in the target language
2, 语言的掌握不是通过翻译和记忆,而是与思维,概念或图像建立直接联
系:Through association, not translation or memorization
3, 语法的掌握是下意识的过程,不应该通过有意识地学习: An implicit
subconscious learning process rather than explicit conscious
learning or active instruction.
4, 要注重理解和含义而非结构:Meaning-focus instead of form-focus.
5, 语言环境和掌握语言的关系:Linguistic environment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6, 关键是提供可理解输入条件 Comprehensive input i+1
看到有些同学对这些基本结论还在质疑,尽管并没什么不可以的,但有些不必
要。语言教学争论的焦点已不在这里了。
近几年语言教学的研究焦点是:知道了以上的结论,那在每个阶段应采用什么
手段实现?如何针对每个人不同特点定学习策略?这个课题是很难的,也是
还存在讨 论和争论的。因为又不能打开人的大脑看,大家同用某一方式,效果

确不同,具体在他们大脑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很不好说清楚,只能靠外部的观
察,经验和实验去 侧面证实。建议有成功经验的同学或老师,多从这一方面去
思考。比如有同学举的某成功案例,某人是靠看电影和听广播提高的,但具体
实现过程并非这一句话可以 总结出的。理不通则法不明。比如一个最具体的
问题:当遇到听不懂部分的怎么办?光多听肯定还是不懂。(极端的例子是大
家听阿拉伯语广播,如果光刻苦听,一 辈子也不可能听懂一个字。)那是用什
么方法把它变懂的?专业的说法是如何成为“可理解性输入的”?这一问题并
不好回答,很多成功者也没意识到是如何做到 的。把握好这些关键才会提高
有效性。所以建议有深入观察的同学能具体结合语言学习的基本原理,分析出
在用某一个方式实现过程中,哪些手段有效了?哪些地方 耽误时间了还可以
改进?最后再结合个人的特点,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路线和方式就好了。

原创粉丝点击